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神秘兮兮地跟我说去年买的某新能源基金赚了40%,那得意的神情让我想起三年前他炒股亏掉半年工资时找我诉苦的模样。有意思的是,他至今都说不清那只基金的重仓股是哪些,基金经理什么风格——典型的”只看收益,不问来路”。
这让我意识到,大多数人选基金和挑西瓜没什么两样:拍一拍,听个响,全凭感觉。但问题在于,西瓜不好吃顶多亏20块,基金选错可能要搭上好几个月的血汗钱。
我有个反直觉的观点:选基金的首要任务不是研究市场,而是解剖自己。去年帮一个朋友做理财规划,发现他一边喊着要稳健收益,一边偷偷买了三只行业轮动基金——这种精神分裂式的投资行为,本质上是对自身风险偏好的认知失调。就像那些天天喊减肥却半夜点烧烤的人,欲望和理性永远在打架。
真正考验人的是熊市。2018年大盘跌了25%的那段日子,我认识的一位资深投资者做了件很妙的事:他把所有基金的每日净值波动打印出来贴在墙上,用红笔圈出自己情绪最焦虑的跌幅区间。后来发现,当单日跌幅超过2.5%时他就会失眠——这个数字成了他的风险承受力标尺。现在他选基金的第一准则不是看历史收益,而是测算最大回撤是否超过15%。
最近元宇宙概念火爆,好多年轻人追着主题基金买。这让我想起2020年医药板块疯涨时,连小区保安都能跟你聊两句创新药管线。这种狂欢式的投资很像参加音乐节——气氛到位了谁都觉得自己是资深乐迷,直到散场时发现连乐队名字都念不全。
有个残酷的真相:大部分投资者花费在研究基金的时间,还没有他们挑选手机套餐的时间多。我们愿意比较128G和256G的价差,却懒得搞懂夏普比率和阿尔收益的区别。某种程度上,这种偷懒源于基金销售的”化妆品效应”——把历史收益图PS得像美颜照片,让人产生”买了就能变富”的幻觉。
我越来越觉得选基金像相亲。看简历(基金档案)只能了解表面,要过日子(长期持有)还得考察三观(投资理念)。那些频繁跳槽的基金经理(年换手率300%以上),就像情史丰富的浪子,刺激但缺乏安全感;而某些十年如一日的价值派,又好比沉闷的理工男,靠谱却少了些情趣。
最近在尝试个新方法:把拟投基金的季报打印出来,用红笔划出所有形容词和模糊表述(”可能”、”预计”、”有望”),然后数数占比——越是缺乏底气的基金,越爱用虚词包装。这个土办法帮我躲过了两个包装精美的”爆雷”产品。
说到底,选基金的本质是寻找与自身性格匹配的理财伴侣。急性子别碰封闭式产品,风险厌恶者远离杠杆基金,工作忙的就该选择指数定投。就像穿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别人晒的收益图再漂亮,也可能是磨破脚后硬挤出的微笑。
现在每次做投资决策前,我会先对着镜子问三个问题:这笔钱能放多久?亏多少会肉疼?赚钱后最想买什么?答案往往比任何理财顾问的建议都管用。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