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北京中关村的一家咖啡馆里目睹了一场有趣的对话。两个年轻人正在激情澎湃地讨论他们的创业计划,桌上散落的拿铁杯和写满潦草字迹的餐巾纸构成了典型的创业场景。”我们有最好的技术!”一个人说。”不,关键是商业模式!”另一个人反驳。我忍不住插嘴:”那你们的团队呢?”两人突然沉默了。
这让我想起创业圈那个老生常谈的三要素:产品、团队、商业模式。教科书告诉我们这三者缺一不可,但现实往往比这复杂得多——就像一场危险的三角恋,过分迷恋其中任何一个都可能让你万劫不复。
产品痴迷症患者
我认识一个典型的产品偏执狂,姑且叫他老张。这位前谷歌工程师可以为了一个按钮的弧度调整37个版本,却对”这个功能到底有没有人需要”这个问题嗤之以鼻。”用户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总这么说。结果呢?他那款完美到令人窒息的笔记应用,在上线三个月后收获了47个下载量——其中23个来自他的家人。

这让我想起乔布斯那句被过度引用的”消费者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人们总是选择性地忘记,苹果的成功从来不是靠单一的产品执念,而是产品、供应链、营销这个铁三角的完美配合。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往往死得最惨,他们的墓碑上应该刻着:”这里长眠着一个做出了完美产品的失败者。”
团队万能论的陷阱
创投圈流行着一个神话:只要团队够强,做什么都能成。这种论调让我想起2016年那家明星创业公司——清一色哈佛MBA加上谷歌、Facebook背景,融资时投资人抢破头。两年后,他们做出了一款没人记得的社交软件,现在团队成员各自散落在不同的独角兽企业里,继续编织着新的创业神话。
我常常怀疑,我们对”梦幻团队”的迷恋,某种程度上是对创业不确定性的恐惧。就像古代水手面对未知海域时,总想找最有经验的船长。但创业不是航海,没有现成的海图,有时候恰恰是那些”不专业”的门外汉,能打破常规思维。Airbnb的创始人当初可连酒店业的门都没摸过。
商业模式的迷思
最危险的可能是对商业模式的迷信。记得有次参加路演,一个创业者花了15分钟讲解他们复杂的”生态闭环”和”价值矩阵”,当我问”所以用户为什么要用你的产品”时,他愣住了。这种本末倒置在今天的创业圈太常见了——还没解决一个问题,就想着如何把它变成十个赚钱的点。
这让我想起美团王兴说过的一句话:”太多人关注how to monetize,太少人关注how to create value。”(如何盈利vs如何创造价值)某种程度上,现在的创业教育正在培养一批精于计算却缺乏创造力的商人。他们能画出漂亮的商业模型图,却做不出让人愿意付费的产品。
危险的平衡术
那么问题来了:这三者到底该怎么平衡?我越来越觉得,创业不是做数学题,没有标准答案。就像骑自行车,你需要在产品、团队、商业模式之间不断微调重心——往任何一个方向倾斜太多都会摔倒。
我见过最成功的创业者往往都有种”偏执的灵活性”:对核心价值死磕到底,对其他一切保持开放。比如张一鸣做今日头条时,对推荐算法的执着近乎病态,但对内容形式、商业模式却尝试了无数可能。这种”一根筋的多面手”特质,或许才是创业最稀缺的品质。
说到底,创业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不是静态的三角形,而是一场动态的杂技表演。过分强调任何一个都是危险的,但完全平均分配注意力又会导致平庸。这大概就是创业最残酷也最迷人的地方——它永远拒绝简单的公式。
下次再看到有人激情澎湃地谈论他们的创业计划时,我可能会问一个更尖锐的问题:”你准备在哪方面妥协?”因为真正的创业智慧,可能不在于追求完美平衡,而在于知道何时该打破它。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