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一位创业者,去年冬天在陆家嘴的咖啡馆里,他的手指反复摩挲着杯沿,声音里裹着某种奇异的混合情绪:“又拿到钱了。”这话听起来像是庆幸,又像是某种隐秘的诅咒。窗外金融塔楼在阴雨中发着冷光,他的公司估值在十二个月内膨胀了七倍——某种数字炼金术的胜利。可他的眼神却像刚经历了一场隐秘的凌迟。
融资这回事,早已异化成一场盛大的集体催眠术。创业者、投资人、媒体心照不宣地合谋,把估值做成一朵琉璃雕花,越是光彩流离,越是脆弱得不堪一握。我记得2018年区块链狂热时,某个项目白皮书错把“共识机制”写成“共食机制”,竟被解读为颠覆性隐喻,三天内募得两亿。这种荒诞剧至今仍在换汤不换药地上演,只不过演员们把“去中心化”的台词换成了“ESG”或“元宇宙”。
资本赋予的膨胀感带着腐蚀性的甜蜜。某次尽调时,我见过被投公司的CTO对着创始人大吼:“你要的不是技术护城河,是PPT里的彩虹护城河!”那些精心编织的叙事正在吞噬真实的创造——当所有能量都倾注于下一轮融资的故事脚本,谁还记得产品本该是价值的容器而非估值的燃料?
更吊诡的是,过度融资正在制造新型的贫困。见过太多团队在粮草充沛后反而失了破釜沉舟的锐气,会议室渐渐演变成内耗的剧场。钱像潮水般涌来时会淹没所有脚印,使人忘记最初为何出发。某位连续创业者醉后真言:“天使轮时我们靠泡面熬出爆款,C轮后吃着日料把产品改成了四不像。”这种异化过程隐秘如慢性中毒,等到察觉时,企业的脊椎早已被资本重塑。
当下融资市场的寒潮,或许反倒是场救赎。当投资人开始追问“这个功能具体解决哪个场景的痛点”而非“市场规模的故事能否撑起百倍PE”,创业终于从科幻写作回归到手艺人的劳作。我注意到最近成交的案子都带着某种朴素的诚实——有团队甚至把竞品分析写在BP第一页:“他们做得很好,但我们发现仍有3.7秒的等待时间无法解决”。
资本从来不是恶龙,它只是放大镜。会把你的坚韧放大,也会把你的虚荣烙成永恒。那位咖啡馆里的朋友最终退回了大部分投资,带着核心团队搬回老民房。最新发来的演示视频里,背景有电钻声突然闯入,他笑着喊了句“隔壁在装修”,手指却飞快演示着行业里最快的数据迁移方案——那是真正值得押上筹码的瞬间。
融资这场仪式,终究不该是祭献真实换虚构的狂欢。当金融戏法逐渐褪色,或许我们会重新发现:最能滋养创新的,从来不是永远花不完的钱,而是那种悬在头顶的、令人保持清醒的适度饥饿。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