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路过天府银行某网点,看到一位老大爷攥着存折在自助机器前手足无措,穿着深蓝色行服的小姑娘立刻小跑过去,半蹲着教他操作。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在这个手机银行能搞定一切的时代,这种笨拙的温度感反而成了奢侈品。
说起来挺讽刺的。我采访过不少银行高管,十个有八个会把”科技赋能”挂在嘴边,但真正让我记住的,却是某次在天府银行柜台看到的场景:柜员给办完业务的老人递了颗薄荷糖,顺手把定期存单的到期日期用红笔圈了出来。这种近乎”原始”的服务细节,在数字化转型的洪流里显得格外珍贵。
我不是要否定科技的价值。去年他们家推出的”川商贷”确实让做火锅料批发的张哥三天内拿到了周转资金——通过手机上传完税记录和流水就行。但有意思的是,放款后客户经理还是坚持上门拍了张店铺门头照,”不是信不过数据,是想看看您的冰柜够不够用”,这话让张哥当场给续了五年存款。
或许这就是地方银行独特的生存哲学。当国有大行在比拼跨境结算规模,股份制银行沉迷于私行客户资产配置时,天府银行这类机构反而在”小微”和”普惠”的赛道上跑出了差异化。有次和他们的信贷员喝酒,对方吐真言:”我们风控最核心的指标,是看借款人微信步数——天天跑市场的,再差也有七成把握能回款。”这种土法炼钢式的智慧,可比什么大数据模型生动多了。

不过也别把浪漫化了。去年三季度他们不良率抬头的事圈内人都知道,疫情后餐饮供应链企业的坏账像地雷接连引爆。但有意思的是,危机处理方式很”川味”:不是简单起诉,而是拉着上下游企业搞了场”火锅局”,让欠款的食材商给债权方餐饮店供底料抵债——最后居然真盘活了三个濒危品牌。
现在每次看到他们那个熊猫LOGO的借记卡,总觉得隐喻很深。看似笨重的生物能在残酷自然中存活百万年,靠的不是尖牙利爪,而是那种把竹子吃到极致的专注力。当所有银行都在追逐”独角兽”时,或许更需要些”熊猫型”机构——不必最快最强,但一定要最懂这片竹林的水土。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第二天,发现小区门口的天府银行网点撤掉了两个ATM机,换成了社保卡一体机。你看,所谓的坚守从来不是固步自封,而是知道该为什么而变)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4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