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路过工行网点,瞥见窗口贴着的”理财金账户”宣传海报,我突然想起三年前那个让我哭笑不得的下午。当时我陪着刚退休的二舅去办业务,柜员极力推荐他升级理财金账户,说得天花乱坠——贵宾通道、专属理财经理、优先购汇额度…老人听得云里雾里,最后怯生生问了句:”那存这个,过年能给孙子多发两百块压岁钱不?”
说实话,我现在看见”专属理财”这四个字就想笑。银行总爱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仿佛不在产品名前加个”尊享””臻选”就显得不够档次。但真正让我警惕的是,这些光鲜包装背后的逻辑陷阱——所谓贵宾服务,本质上是用你的资金规模给你贴标签,再反过来用这个标签诱惑你投入更多。
有个做私募的朋友说得更直白:”银行理财师的KPI又不是你的收益率,是销售提成。”这话虽然偏激,但去年我姑妈买的某款”稳健型”理财金专属产品,年化收益还没跑赢通胀,管理费倒扣得毫不手软。最讽刺的是,当她想去网点理论时,那个当初热情似火的理财经理已经调岗了——看吧,连”专属”都是流动的。
不过话说回来,工行这套体系确实摸透了人性。那个金光闪闪的卡片设计就很有讲究,据说卡基里真掺了微量金属粉,摸起来就是比普通储蓄卡有分量。每次在ATM前排长队时,理财金用户确实能径直走向空闲的贵宾机——这种肉眼可见的阶层划分,比任何广告语都来得直击人心。

我后来发现个有趣的现象:真正的高净值客户反而不太显摆这些特权。有次在陆家嘴的工行私行中心遇见个穿老头衫的大叔,揣着七位数资产来买国债,人家压根不要什么贵宾室,就爱坐在大堂和保安唠嗑。倒是有些刚够着门槛的年轻客户,特别热衷晒那张金卡的特写镜头——或许我们追求的从来不是实际权益,而是那种”被区别对待”的幻觉。
最近数字人民币试点推开后,事情变得更有趣了。当所有交易都变成手机屏上的数字流,实体卡片的仪式感还有意义吗?我怀疑银行自己也纠结,既要拥抱去介质化趋势,又舍不得放弃经营多年的贵宾标识体系。就像去年工行推的虚拟理财金卡,做得再花哨,总不能把动态特效截图塞进钱包夹层吧?
有时候我觉得,理财金账户像极了高级餐厅的会员卡——你确实能跳过排队,但后厨用的食材和大众套餐别无二致。真正决定财富增长的,从来不是那点优先办理权,而是看透游戏规则的眼睛。就像我二舅最终也没办那张卡,他把养老钱拆成三份:存定期、买黄金、剩下的真给孙子包了压岁钱——老人用最朴素的方式,完成了资产配置。
(写完看了眼日历突然发现,又到季度末了,估计这两天理财经理们的推销电话该响起来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4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