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上个月见面时突然问我:“你觉得年化6%的固收能不能买?”我愣了一下——这位曾经连余额宝都懒得设置自动转入的人,如今手机里装了四个理财APP。
这让我想起三年前在陆家嘴咖啡店听到的对话。两个穿着西装的男人在讨论某个私募产品,嘴里蹦出的术语比咖啡因还提神。当时我觉得理财离普通人很远,现在才发现,它早就渗透到每个焦虑的现代人血液里。
有意思的是,我们总把“风险”挂在嘴边,却很少真正思考过风险的样貌。风险不是报表上波动的曲线,而是深夜刷着手机比较收益率时,那种掐着指头算“如果早半年买入”的悔恨感。我见过有人把全部积蓄投进某个号称保本的结构化产品,不是因为贪婪,而是害怕——害怕工资跑不赢隔壁老王的理财收益,害怕孩子的补习班费用明年又涨10%。
某种程度上,理财最大的风险或许是我们对“绝对安全”的执念。银行经理推荐产品时总爱说“这和存款差不多安全”,但真正经历过2018年P2P爆雷潮的人都懂,当所有人都在说安全的时候,往往最危险。我母亲至今还把定期存折锁在抽屉最底层,虽然利率低得可怜,但她说“能睡着觉的投资才是好投资”。

最近元宇宙概念基金火爆时,有个90后基金经理对我说了句大实话:“现在推给客户的产品,我自己都不敢买。”这种割裂感很有意思——我们生活在金融创新的黄金时代,却被迫成为自己都不相信的故事的推销员。有时候我在想,所谓风险教育,是不是应该先教大家识别哪些“保本承诺”听着像情人节谎言?
真正令我担忧的不是市场波动,而是理财正在异化成某种社会焦虑的止痛药。当年轻人开始讨论“要不要杠杆炒币实现阶级跨越”,当退休阿姨用养老金申购Reits基金,风险早就超越了金融范畴,变成了对生存安全感的集体豪赌。
或许该回归到最原始的问题:我们理财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果是为了对抗通货膨胀,那为什么总有人期待三年翻倍?如果是为了生活更安稳,为什么反而越理越心慌?
上次牛市顶峰时,有个散户在论坛写下一句话:“我知道自己在赌,但停不下来,因为停下来就意味着承认之前所有的选择都是错的。”这句话比任何风险提示书都刺眼——有时候我们不是看不清风险,是不敢看清。
(写完这些突然想起,该去把快到期的理财转出来了。你看,说到底谁都逃不过真香定律。)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