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下午,我在陆家嘴的星巴克偶遇了一位老同行。他盯着手机屏幕上跳动的K线,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忽然抬头问我:”你说,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债市是避风港,却总忍不住要在股市里赌一把?”
这个问题像根针,刺破了金融精英们精心编织的叙事茧房。
一、
人们总把股市比作狂欢派对,债市比作安全病房——这种二分法简直幼稚得令人发笑。真正玩过两边的都知道,2020年国债熔断那会儿,所谓”避险资产”跌得比科技股还难看。我至今记得某个私募大佬在电话会议里的咆哮:”他妈的全世界都在抛售,哪来的安全区?”

某种程度上,债市才是更残酷的角斗场。这里没有涨停板掩护你的冲动,每个基点波动都在放大机构的杠杆伤口。去年某中型券商固收团队一夜解散时,办公桌上还摊开着写有”稳健收益”的宣传册——黑色幽默拉满。
二、
我最反感用”股债跷跷板”这种懒人模型。现实分明是双向绞杀:当美联储突然转向时,两类资产完全可能同步暴跌。就像2022年那个秋天,我的自营盘同时被成长股和长端国债双杀,体验堪比被两辆卡车对向挤压。
有意思的是,散户们总在重复某种轮回:牛市时嘲笑债券年化3%不如余额宝,熊市时又哭着抢购利率2.8%的存单。这种群体性失忆症,或许才是金融市场最稳定的阿尔法来源。
三、
有人说数字货币正在重构传统股债关系,我倒觉得更像是揭穿了皇帝的新衣。DeFi里那些号称”固定收益”的矿池,本质上不就是披着算法外衣的垃圾债?只不过把评级机构换成了代码审计,把违约风险包装成”合约漏洞”罢了。
记得有个90后交易员曾兴奋地向我展示他的”三明治套利策略”,我在他眼睛里看到的光,和2007年那些CDO推销员一模一样。历史从不重复,但押韵得让人毛骨悚然。
四、
真正让我警惕的是监管套利的异化。现在某些”科创可转债”的设计堪称行为艺术:转股价溢价30%相当于看涨期权,票面利率1%堪比信用债,再捆绑个回售条款变成保本理财——这哪是金融创新,分明是俄罗斯套娃式的风险转嫁。
某次投决会上,我盯着产品说明书突然笑出声:如果把这份文件里的”科技创新”全替换成”房地产”,活脱脱就是2014年那些遭遇滑铁卢的结构化产品。你看,连割韭菜的剧本都开始循环利用了。
尾声
最近我养成了个新习惯:每天收盘后,把股票账户和债券账户的盈亏曲线叠在一起看。当两条颤抖的线在屏幕上交缠攀升时,像极了两只互相撕咬又依偎取暖的困兽。
或许真正的风险治理,从来不是选择战场而是接受悖论——就像我那位星巴克老友最终说的:”管他股还是债,能让你半夜三点安心睡觉的,就是好资产。”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时,创业板指正在挑战年内新低,而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5%。看,市场永远比评论家更有幽默感。)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4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