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陪朋友去一汽4S店看车,销售小哥热情洋溢地推荐他们的融资租赁方案:”首付3万开走20万的车,月供比分期少30%!”朋友眼睛瞬间亮了,我却莫名想起三年前另一个朋友——同样被低月供吸引,最后却因为尾款纠纷差点被告上法庭。
融资租赁这事儿,表面上打着”降低购车门槛”的旗号,骨子里却是场精算师设计的心理游戏。一汽作为老牌国企,把德国大众的金融玩法本土化得滴水不漏——他们太懂中国年轻人既要面子又缺票子的矛盾心理了。
最讽刺的是,4S店展厅里永远只强调”日供仅需一杯奶茶钱”,却把最关键的三条细则藏在合同第8页附件C:第一,三年后车辆残值评估权完全在资方;第二,提前解约要支付剩余本金20%的违约金;第三,所谓”可退可换可买断”的灵活性,实际操作时每个选项都藏着暗坑。
我见过最荒诞的案例是某网红博主,用融资租赁搞了辆奥迪A4L拍短视频,结果因为改装了中网,到期时被认定”车辆损伤”扣掉35%的残值评估价。这事让我想起圣经里那个用头发力量支撑宫殿的参孙——看似拥有力量,实则主动权永远攥在别人手里。

当然也不是全盘否定。对于网约车司机或小微企业主,这种模式确实能撬动生产资料。但问题在于,一汽租赁的广告火力偏偏集中在22-28岁的职场新人群体,这个群体最容易低估风险、高估自己未来收入——去年他们的坏账率显示,32%的逾期客户是入职不满3年的互联网从业者。
最近他们甚至搞起了”以租代购”的电动车方案,打着环保旗号玩更激进的金融杠杆。某新能源品牌销售私下跟我说:”我们赌的就是用户两年后既舍不得退车又凑不齐尾款,只能继续续租——这才是真正的永续现金流。”
或许真正的解决方案藏在合同之外:当销售拿着计算器给你画美好蓝图时,最好先打开手机查查二手车平台同款车的三年车龄报价。金融的本质从来不是雪中送炭,而是用概率学收割认知差——这个道理,比任何低月供都值得先装进脑子里。
(后记:离开展厅时注意到,销售人员的工牌背面印着句鸡汤:”让每个年轻人都开上梦想之车”。而一汽租赁的母公司年报显示,2022年其金融板块利润率比整车制造高出47%)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4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