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第一次踏进胡志明市的证券营业厅时,我差点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那地方挤满了穿着拖鞋、嚼着槟榔的大叔大妈,空气里混杂着咖啡香和汗味,电子屏上跳动的数字仿佛和门外摩托车的喇叭声形成了某种奇妙的共振。人们盯着屏幕,表情时而狂喜时而阴郁——这哪是金融圣殿,分明是西贡街头的一个缩影,躁动、鲜活,又带点荒诞。
某种程度上,胡志明证券交易所(HOSE)就像越南本身:年轻、充满野心,却也带着某种混乱的浪漫。官方总爱说它是“东南亚最具潜力的新兴市场”,但如果你真信了这套说辞,大概率会被割得片甲不留。我认识一个河内来的朋友,去年All-in了房地产股,理由是“越南到处在盖楼,怎么可能不涨?”结果央行突然收紧信贷,他的账户缩水了四成。现在他改卖Pho了,说“至少汤底是实的”。
这让我想起经济学家们常说的“新兴市场悖论”——机会多,陷阱更多。胡志明股市的PE比率动不动冲上20倍,但公司治理水平可能还停留在“老板一句话就能改财报”的阶段。去年某水产巨头突然爆雷,散户们才惊觉自己投资的根本不是企业,而是某位大佬的私人钱包。讽刺的是,越是这样,投机氛围反而越浓——大家都觉得自己能在音乐停止前抢到椅子。
我最困惑的是这里的“政策市”性格。有时半夜刷手机,突然弹出一条央行降准的消息,第二天整个大盘能暴涨5%,但过两周又可能因为一则反腐新闻集体跳水。这种波动性让价值投资成了笑话,倒是催生了一群“政策猎人”,他们不读财报,专攻官员的讲话稿和社交动态。某种程度上,这甚至成了某种民间智慧——我见过一个阿姨用“领导人视察时系什么领带”来预测板块行情,准确率居然不低。

但真正让我对这片市场保持敬畏的,是它那种野蛮生长的韧性。2022年美联储加息时,外资疯狂撤离,指数从1500点砸到1000点以下,所有人都以为要崩盘了。结果呢?本地散户居然组团抄底,硬是用真金白银把大盘托了三个月,等到政策暖风一来,瞬间收复失地。这种“草根对冲基金”的玩法,华尔街看了都得愣住。
或许胡志明股市最迷人的地方,恰恰在于它的“不完美”。它不像新加坡那样精致有序,也没有香港的国际化光环,但你能在这里看到资本最原始的冲动——贪婪、恐惧、盲目、狡猾,所有这些都被裹挟在摩托车的尾气和咖啡的苦涩里,成了一场永不谢幕的街头戏剧。
有时候我会想,或许我们追求的从来就不是什么有效市场,而是这种活着的感觉。当数字不再是冰冷的K线,而是和街角小贩的吆喝、咖啡馆里的窃窃私语交织在一起时,投资反而成了某种奇特的参与式人类学——你买的不是股票,是一个国家跌跌撞撞奔向未来的门票。
当然,这话可别让我那卖Pho的朋友听见。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4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