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担保的黄昏与黎明
上周和一位做建材生意的老友喝酒,他猛灌一口啤酒苦笑道:”现在找银行贷款比追姑娘还难,抵押物看不上眼,报表写得再漂亮也白搭。”这话让我突然想起街角那家众汇融资担保公司——那个在中小企业主口中既爱又恨的名字。
说实话,我第一次接触担保行业是十年前陪表哥办厂贷。那时候的担保公司简直像典当行,恨不得把你家祖传的怀表都估个价。但众汇的做法让我有点意外:他们风控总监老周会带着茶具上门,一边泡普洱一边聊经营细节。有次他指着客户车间角落的废旧模具说:”这些报废件处理渠道我正好认识人,变现后够你三个月利息。”这种接地气的风控智慧,比银行那些冰冷的模型有人情味得多。
不过最近我注意到个矛盾现象:一方面央行连续降准释放流动性,另一方面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不降反升。众汇这类机构卡在中间实在尴尬——既要替银行扛雷,又要对客户负责。去年他们推的”供应链反向担保”挺有意思:用核心企业的信用为上下游背书。可惜遇上地产寒冬,被几家暴雷的房企拖得够呛。这行当就像走钢丝,平衡杆两头挂着银行的清高和企业的困顿。
我最欣赏的是他们那个90后副总提出的”风险共担咖啡厅”——每周邀请逾期客户喝手冲咖啡,现场梳理应收账款。有次碰上餐馆老板老李,居然靠着咖啡厅里认识的食材供应商,用易货方式抵了三个月担保费。这种带着烟火气的风控,比冷冰冰的法律催收管用多了。

但现实往往更残酷。上季度众汇被迫代偿了4700万,其中有个做智能家居的创业者让我唏嘘——产品拿了红点设计奖,却倒在量产前的资金链断裂。担保公司不是慈善机构,但看着这种创新企业倒下时,老周闷头抽了半包烟:”我们赌的是概率,可每个概率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生啊。”
或许融资担保行业正站在十字路口:当大数据征信能秒批百万额度,当区块链技术实现智能合约,传统担保模式就像个举着算盘的账房先生。但每次经过众汇亮着灯的办公室,看见那些陪着客户对账到深夜的项目经理,我又觉得某些人性化的东西永远无法被算法替代。
就像老周常说的:”我们担保的不是钱,是创业者半夜惊醒时的那份心安。”在这个AI都能写诗的时代,或许最珍贵的反而是这些笨拙而温暖的人力中介。只是不知道资本洪流中,这样老派的情怀还能撑多久。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