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下午三点,我正喝着第三杯美式咖啡赶方案,手机突然弹出某银行APP推送:”您关注的‘鑫享三个月定开’产品剩余额度仅剩17%。”手指悬在屏幕上方犹豫了0.3秒——就这电光火石间,再点进去已经显示”已售罄”。
这已经是本月第三次了。我对着那个灰色的按钮发愣,突然想起去年在陆家嘴某私募交流会听到的段子:现在买理财得配个电竞选手,手速不够根本抢不到。当时全场哄笑,现在想来简直像黑色幽默的预言。
表面看是资产荒背景下优质资产稀缺,但往深里琢磨,这种”饥饿营销”式的额度管控简直比网红奶茶店限购还精妙。金融机构一边用秒光现象制造稀缺焦虑,另一边又靠这种手法降低募资成本——毕竟越是抢不到的东西,人们越不愿意细究它的实际收益率是否跑得赢通胀。我去年买的某款号称年化4.2%的理财,最后实际到账3.7%,扣除通胀实际收益还不如余额宝。
更吊诡的是这种抢购生态催生的新型社交货币。上周饭局上,某券商朋友炫耀自己帮客户锁定了300万额度,全场看他的眼神活像中世纪平民仰望能搞到圣物的神父。当理财不再是用理性计算而是靠人情通道,所谓的资产配置早已异化成某种身份竞技游戏。

有意思的是,就在理财产品额度秒光的同时,某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公募清盘基金数量同比增了23%。这冰火两重天的景象让人不得不怀疑:我们追逐的到底是资产本身,还是那种”抢到就是赚到”的虚拟快感?就像追涨杀跌的股民,真正享受的或许不是盈利而是参与感。
昨天看到某财经大V说”额度不足证明资产优质”,我差点把拿铁喷在屏幕上。2018年某知名平台爆雷前,那些年化12%的产品也是分分钟抢空。历史总爱用不同的瓶子装相似的迷魂汤——只不过现在的包装更精致,收益率数字更保守,但人性深处的FOMO(错失恐惧症)从来都没变过。
或许该学学我家楼下那位宁波阿婆。老太太永远把资金分成三份:一份存定期,一份买国债,最后那份藏在樟木箱里等着捡漏暴跌的黄金。去年金价大跌时她抄底赚的钱,比我在各种”限量理财”里折腾半年的收益还多。
(突然收到推送:某银行新客专享理财年化3.9%限时开放…算了,这次我还是继续喝咖啡吧)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