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人都在逃离时,我在想什么
上周三下午,我坐在陆家嘴那家总是人满为患的咖啡馆里,盯着手机屏幕上的一片惨绿。隔壁桌两个穿着定制西装的男人正在激烈地争论着什么,其中一个突然提高了音量:”这根本就是系统性风险!现在不跑等着被埋吗?”
我慢慢搅动着杯中的拿铁,忽然想起2015年夏天。那时我刚辞去投行的工作,带着全部积蓄冲进牛市尾声。记得当时在营业厅里,连扫地阿姨都在讨论K线图,那种全民狂欢的炙热感,现在想来还让人手心发汗。结果呢?熔断机制首日触发,我的账户单日蒸发20%——那感觉就像被人当胸打了一拳,闷得说不出话。
但奇怪的是,这次看着股指跌破3000点,我反而有种反常的平静。或许是因为经历过太多次”这次不一样”的恐慌,才发现市场永远在重复同样的故事。华尔街那句老话怎么说来着?”股市是唯一一个打折促销时顾客反而夺门而逃的地方”,真是精准得残忍。
我越来越怀疑,所谓”抄底”根本是个伪命题。去年认识的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姑且叫他老陈——曾在威士忌吧里跟我说过实话:”真正能买在最低点的只有两种人:骗子和傻子。”他当时用冰球敲着杯沿说,”我们这些老油条都是在血溅得到处都是时,挑那些还没断气的。”

这话听着冷酷,但细想确是真理。记得2008年时,雷曼兄弟倒塌后的第三周,我导师居然逆势加仓金融股。当时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直到三年后他的持仓翻了两倍多。有次喝多了他才透露:”那时候哪是什么价值投资,就是看准了政府不可能让银行体系崩溃——赌的是人性,不是报表。”
现在的市场情绪很有意思:一边是量化交易引发的机械式抛售,一边是自媒体铺天盖地的末日预言。某个百万粉丝的财经大V昨天还在喊”跌破2500点不是梦”,底下点赞最高评论是”清仓保平安”。这种集体性恐慌让我想起动物世界的迁徙场景——角马群只要有一只开始奔跑,整个种群就会盲目跟随,哪怕前方是悬崖。
我倒觉得,当下真正该关注的不是点位,而是那些被错杀的”好孩子”。上周翻财报时发现某家医疗器械公司,现金流健康、研发投入持续增长,股价却因为整个板块情绪被拖累下跌40%。这就像商场打折时,有人连香奈儿外套和过季T恤都不分青红皂白全扔进促销筐。
当然我不是鼓励盲目接飞刀。去年试水教育股的血泪史还历历在目——当时以为政策打压到底了,结果抄在半山腰,现在账户里还留着那些绿得发慌的代码当纪念品。有时候市场非理性的时间,确实比你的流动资金能支撑的时间长得多。
最近开始尝试一种”洋葱式”建仓法:看准标的后先剥开最外层(5%试探仓位),等恐慌情绪再释放一波加第二层(10%),真正见底信号明确才下重注。虽然可能错过最低点,但至少能活着吃到反弹最肥美的那段。就像冲浪,没必要追求完美抓住每一个浪头,只要抓住一两个好浪就够吃了。
窗外开始下雨,咖啡馆里的人渐渐散去。那个喊”系统性风险”的西装男早就提着公文包匆匆离开,只剩屏幕上的股指还在微微颤动。我突然想起巴菲特那句被说烂了的话:”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真正实践起来才知道,当恐惧弥漫时,要保持贪婪需要多大的勇气。
或许真正的抄底从来不是技术活,而是场心理战。当所有声音都在喊跑的时候,能不能听见自己理性的声音?当账户数字不断缩水时,敢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这些问题,比任何技术指标都更难回答。
雨越下越大了。我关掉交易软件,把最后一口冷掉的拿铁喝完。反正市场明天还会开门,而好机会就像地铁——错过这一班,总还有下一班。只要确保当列车进站时,你还有力气挤上去就行。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