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背后的温度:我们为何总在追逐钢筋水泥的幻影?
上周路过城东那片闲置三年的开发区,荒草已经长得比围挡还高了。风吹过生锈的”千亿级产业集群规划”广告牌时,我突然想起老家县城那条修了又挖、挖了又修的文化长廊——这大概是我对”固定资产投资”最直观的认知:我们似乎永远在建造些什么,却说不清究竟为何而建。
记得某次参加开发区招商会,听着负责人用激光笔划过效果图上那些流光溢彩的CBD集群,我突然意识到个荒谬的事实:当我们把GDP增长的赌注压在钢筋混凝土的堆砌上时,本质上是在玩一场现代版的”刻舟求剑”。某个在发改委工作的朋友酒后吐真言:”现在报项目就像在火锅里涮毛笔,看着热闹,捞出来才发现根本没蘸上墨。”
这让我想起个反直觉的观察:那些真正产生价值的投资,往往诞生在计划外的缝隙里。杭州某个网红直播基地的前身是报批失败的物流仓库,深圳某科技园区最早规划时写的是”农产品深加工示范区”。就像野草总从地砖裂缝里钻出来,市场真正的生命力从来不屑于按照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剧本生长。
最讽刺的是,我们一边用”防止重复建设”的红头文件卡死小微企业扩建,另一边又允许某个新能源产业园连续五年用”阶段性产能调整”来解释90%的空置率。某位审计系统的老朋友私下调侃:”现在看项目资金流水就像看当代艺术,越是看不懂的越要夸它有深意。”

或许我们该重新理解”投资”的本质。去年在浙江某小镇看到的场景让我震撼:当地村民自发筹建的竹编工坊虽然不在任何重点项目库里,但那些带着手温的工艺品正在通过跨境电商卖到北欧。这比某些投资数亿却只存在于汇报PPT里的”智慧产业园”更接近经济的本质——毕竟,真正的增长应该用民众钱包的厚度来衡量,而不是水泥的浇筑量。
当我们把推土机的轰鸣声错认为发展的号角时,或许该听听那些藏在统计报表褶皱里的声音:那个因为开发区征地失去果园的老农,那些被”产城融合”概念吸引来却发现配套幼儿园三年没动工的青年夫妻,还有在某个深夜独自巡视空荡厂房的保安——他们的故事才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另一本账。
现在每次看到吊车在林立的高楼间摆动,我总会想起童年玩过的积木游戏。我们拼命把积木越搭越高,却忘了问:这座塔究竟为谁而建?当某个节点承重失衡时,是该继续向上堆砌,还是该耐下心来重新审视地基?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第二天,听说城东那个开发区终于迎来了首家入驻企业——一家给无人机贴膜的工作室。你看,历史总是用这种荒诞的方式证明,真正的活力永远来自计划之外。)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4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