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开盘前,我习惯性地点了支烟,盯着茅台的分时图发呆。屏幕上那条蜿蜒的曲线总让我想起去年在贵州酒厂参观时看到的蒸酒管道——同样地起伏不定,同样地散发着令人眩晕的气息。
说起来可笑,我人生中第一次喝茅台是在某次IPO庆功宴上。当时那个穿着定制西装的分析师举着酒杯说:”这不仅仅是酒,这是液体黄金。”后来我才知道,他第二天就清仓了所有白酒股。你看,在这个市场里,连最奢侈的消费品都成了行为艺术的道具。
我始终怀疑茅台股价的坚挺某种程度上是种集体催眠。就像那些限量款球鞋或者网红奶茶,我们追捧的早已不是产品本身,而是那个被精心包装的符号。记得有次在陆家嘴的酒吧,听见两个基金经理为茅台该不该纳入科技板块争得面红耳赤——天知道他们是真的相信这个故事,还是需要说服自己继续持有。
最近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年轻人开始用”酱香拿铁”解构茅台的神圣性时,股价反而又冲新高。这让我想起卡尔维诺说的:神话破碎的时候,不是消失,而是碎成更多小神话。现在连00后都开始讨论”年轻人第一手茅台股”时,你不觉得这场狂欢已经进入某个荒诞的新阶段了吗?

当然我也不敢说看空。去年三月那次暴跌时,我亲眼见过某个私募大佬在交易室里砸了整整一箱飞天茅台——但第二天他就又补仓了。这种又爱又恨的矛盾关系,倒真像段畸形的婚姻。有时候盯着K线图,我甚至觉得我们在交易的压根不是一家公司,而是整个社会对”稀缺性”的集体焦虑。
眼下最让我后背发凉的是,当茅台总市值超过某些小国GDP时,我们却还在用”国酒””文化符号”这样感性的词汇来为估值辩护。这多像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人们谈论”新经济范式”——历史从来不会重复,但押韵的脚步从未停止。
(写完这些突然想起,书房里那瓶2015年的茅台还是当年岳父送的聘礼。要是早知道留着它不如买股票,或许……算了,这种马后炮的念头本身就很散户。)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4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