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在陆家嘴的咖啡馆里,我无意中听到邻桌两个年轻人的对话。“刚投了三十万到那个新能源项目,”穿西装的那个晃着咖啡勺,“账户余额变零的那一刻,突然觉得特别虚——就像把结婚戒指扔进了许愿池。”
这句话让我盯着笔记本电脑发了十分钟呆。我们这代人啊,明明最擅长用理性计算风险收益比,却在转账确认键按下的瞬间,变成了对着电子屏幕祈祷的原始人。
金融教科书永远不会告诉你,所谓“投资款”从来不只是货币单位的位移。那串数字从储蓄账户跃迁至投资账户的路径,本质上是一场微型死亡仪式——你亲手扼杀了这笔钱作为“安全储备”的旧身份,赋予它“可能增殖也可能蒸发”的新命运。我至今记得第一次大额转账时,拇指在手机屏幕上悬停了整整三分钟,汗液在钢化膜上晕开圆形的光斑。这种犹豫根本不是风险厌恶系数能解释的,倒更像远古人类在悬崖边试探时,基因里刻着的对未知的颤栗。
有意思的是,所有理财APP都在试图消解这种神圣性。Progress Bar动画做得像游戏特效,确认邮件标题永远写着“恭喜开启财富之旅”——他们想把生死仪式包装成游乐园入场券。但去年帮我姑妈操作养老钱转账时,老人坚持要沐浴更衣后才肯输入密码,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某种我在寺庙香火鼎盛处见过的光。当时我突然意识到,金融科技的冰冷逻辑永远无法驯服人类对不确定性的原始敬畏。

更吊诡的是存入动作本身的悖论:我们表面上在践行“钱生钱”的资本逻辑,潜意识里却进行着类似萨满教的献祭仪式。那个穿西装的年轻人说得精准——当你把辛苦攒了多年的安全垫换成几张电子凭证,某种存在性焦虑就会顺着脊椎爬上来。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刚完成大额投资,会病态地刷新账户APP,不是在查收益率,而是在确认祭品是否还被神明接纳。
我越来越觉得现代人投资前的尽职调查,和原始部落的鸡骨占卜有着相似的心理补偿机制。读十份券商研报与观察飞鸟轨迹,本质上都是试图在混沌中寻找确定性幻象。有位做VC的朋友甚至养成怪癖:每次打款前要去吃某家店的豚骨拉面,这种仪式感荒谬却有效——当理性计算到达边界,人总需要些玄学来填补决策恐惧的黑洞。
最近比特币再次过山车时,我注意到个微妙现象:那些嚷嚷“长期持有”最凶的人,往往在暴跌时反而会追加投资。这种行为经济学解释叫“成本平均法”,但我觉得更像是在暴风雨中给祭坛添贡品——既然已经向不确定性之神献祭了初心,不如把信仰进行到底。
所以下次当你点击转账确认时,不妨诚实面对那份混合着贪婪与恐惧的战栗。我们存入的从来不只是钱,更是把自身对未来的赌注、对失控的焦虑、对阶级跃迁的渴望,统统塞进金融系统这个黑色百宝箱。至于最后会开出蔷薇还是荆棘?谁知道呢。或许投资最大的魔力,就是让最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在深夜第三次刷新账户时,也开始默默背诵自己都不信的祈祷词。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后我看了眼基金账户,决定把原本要投去科创板的钱转回了余额宝——你看,人类对不确定性的敬畏,终究比不过对确定性的贪婪。)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