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江湖里的“异类”:兴全的克制与野心
前几天和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市场上敢十年不换仓的基金经理,大概只剩下兴全那帮‘怪胎’了。”这话让我愣了几秒——在追求高频交易、短期排名的基金行业里,这种“反效率”的坚持,究竟是一种固执,还是另一种智慧?
我至今记得2015年牛市狂欢时,兴全旗下多只产品突然宣布限购。当时不少投资者骂他们“有钱不赚是傻子”,但现在回头看,那轮暴跌中净值回撤最小的恰恰是这批产品。这种逆市场情绪的操作,像极了老练的猎人——在所有人疯狂追逐猎物时,他们反而停下来检查自己的弹药。
某种程度上,兴全让我联想到日本那些百年作坊:不追求规模扩张,专注打磨手艺。当其他基金公司忙着发行行业ETF、追逐元宇宙概念时,他们却还在反复推敲一家区域性白酒企业的库存周转率。这种“慢”背后,藏着对价值本质的偏执——就像他们某位基金经理说的:“我们赚的不是市场波动的钱,是企业成长的钱。”这话听起来像是教科书里的陈词滥调,但在当下这个连基金经理都开始直播带货的时代,反而显得格外珍贵。
不过最近我开始怀疑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去年新能源赛道暴涨时,他们重仓的某传统制造企业整整横盘了九个月。看着朋友圈里其他基金经理晒出翻倍的收益率,就连我这个旁观者都替他们捏把汗。有时候不禁想,这种近乎苦行僧式的价值投资,是否正在变成一种道德包袱?毕竟投资者的耐心是有限的,而市场永远偏爱会讲故事的人。

最让我困惑的是他们的投研团队配置。相比同业动辄百人的量化团队,兴全的核心研究员至今不到三十人。有次在行业论坛遇到他们的研究总监,他笑着说:“我们宁愿花三个月搞懂一个行业,也不愿一天看十份PPT。”这种人力密集型的研究方式,在AI选股渐成主流的今天,简直像在用算盘对抗超级计算机。
但奇怪的是,每当市场出现剧烈波动时,兴全的定力就会显现出特殊价值。就像今年一季度的科技股暴跌潮中,他们旗下产品跌幅普遍比同业少5-8个百分点——这不是靠什么神秘算法,纯粹是因为持仓里根本没有那些估值百倍的“明星股”。这种保守反而成了最好的风控。

或许基金行业的本质从来不是比谁跑得快,而是比谁活得久。当某些基金公司靠着押注赛道两年规模暴增千亿时,兴全依然保持着每年最多发行2-3只新产品的节奏。这种克制背后,藏着某种对行业生态的深刻理解:规模是业绩的敌人,而欲望是风控的缺口。
深夜翻看他们最新发布的致投资者信,其中有句话值得玩味:“我们追求的不是阶段性胜利,而是持续活着的能力。”在这个动不动就要“改变世界”的行业里,承认“活着”本身就是种胜利,反倒显出别样的清醒。
或许真正的投资智慧,从来都不在K线图的波动里,而在如何与人性贪婪保持安全距离的哲学中。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3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