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能帮忙填份创新创业问卷吗?”——这句话在校园里出现的频率,大概仅次于”食堂今天又涨价了”。上周三中午,我在图书馆门口被拦下第五次时,突然意识到这些印刷精美的问卷背后,藏着某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悖论。
记得大二那年,我也曾热血沸腾地组过”智能花盆”创业团队。某个深夜的创业咖啡馆里,我们对着商业计划书夸夸其谈,却在服务员来问”要不要续杯”时集体摸遍了空荡荡的口袋。现在想来,当时那份被我们郑重其事填写的调查问卷,大概正躺在某个数据库里吃灰,和成千上万份同样激情洋溢的答卷一起,构成了某种大学生创业的”集体幻觉”。
这些问卷的问题设置本身就很有趣。它们总执着于询问”你是否有创业意愿”,却从不追问”你知道创业意味着什么”;热衷于统计”想获得的政策支持”,但很少关心”你愿意为梦想付出多少代价”。就像我认识的一位创业导师说的:”现在的问卷都在测量欲望的强度,却忽视了能力的刻度。”
更吊诡的是调查方式的变迁。去年帮学妹分发问卷时,她坚持要用纸质版:”老师说线上问卷回收率太低。”结果我们在食堂门口蹲守三天,收获的除了200份问卷,还有87个”扫码送礼品”的请求。这让我想起某位投资人说过的话:”当所有人都举着商业计划书要融资时,真正该投资的是卖打印机的生意。”

在整理这些问卷数据时,有个现象特别耐人寻味。约78%的学生勾选了”愿意尝试创业”,但深入访谈时,大多数人连基本的工商注册流程都说不清楚。这种认知断层像极了我们宿舍那位天天看创业鸡汤的哥们——书架上摆着从0到1,抽屉里却塞着三份没投出去的简历。
或许这些调查最该问的问题是:”如果失败,你能承受吗?”我见过太多把创业当成时尚单品的大学生,他们在路演PPT里堆砌着”区块链””元宇宙”之类的热词,却在被问到”你的用户是谁”时突然语塞。就像我们系那个拿了种子轮就退学的学长,现在朋友圈定位已经悄悄从”CEO”改回了”求职中”。
最近在帮教授分析这类问卷数据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些规整的统计图表里,消失的恰恰是创业最需要的特质——那些难以量化的偏执、孤注一掷的勇气,以及面对失败时苦中作乐的幽默感。当创业被简化为选择题,创新被降解成百分比,我们是否正在用最规范的方式,扼杀最不该被规范的东西?
下次再遇到这样的问卷调查,我很想在后补意见栏里写:建议增加一个问题——”你最后一次为某个想法失眠是什么时候?”毕竟,真正的创业从来不是问卷里那个被勾选的选项,而是深夜里那个让你辗转反侧的念头。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3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