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的悖论:当”不靠谱”成为最稀缺的品质
去年冬天,我在北京中关村的一家咖啡馆里目睹了一场典型的创业闹剧。三个年轻人围着笔记本电脑争论不休,桌上散落着写满商业模式的餐巾纸。”用户增长才是王道!”、”不,要先盈利!”——这种对话我在创业圈听了不下百次。但真正让我记住的,是角落里那个始终沉默的第四人。当其他人争得面红耳赤时,他却在笔记本上画着一只长着翅膀的猪。后来我才知道,这个”不靠谱”的幻想家,正是后来估值破亿的”空中农场”项目发起人。
一、教科书不会告诉你的真相
市面上关于创业者素质的清单,读起来就像超市货架上的速食鸡汤:领导力、执行力、抗压能力…这些当然重要,但把创业简化成这些标签,就像用乐高积木搭建真实城市——精致却毫无生气。
我见过太多”完美创业者标本”的崩塌。那位哈佛MBA、前投行精英的连续创业者,第三次创业时因为无法忍受用户反馈与预设模型的偏差而精神崩溃;而那些看似散漫的”车库创业者”,却总能在绝境中掏出令人拍案叫绝的解决方案。这让我开始怀疑:我们是否过度神话了某些素质,而忽略了创业本质上是一场对抗确定性的暴动?

二、”可控的精神分裂”:创业者的隐秘核心
真正让创业者与众不同的,或许是一种近乎病态的认知弹性。我的前合伙人老陈就是个典型——白天在投资人面前逻辑严密地推演市场规模,深夜却会突然给我发消息:”如果我们的产品会说话,你觉得它应该是什么口音?”这种在理性与疯狂间自如切换的能力,教科书上称之为”创新思维”,而我更愿叫它”职业性人格分裂”。
硅谷风投教父彼得·蒂尔有句话说得刻薄:”竞争是失败者的游戏。”但鲜少有人注意到,逃离竞争需要的精神状态近乎妄想。当所有人向左时,固执地向右需要的不只是勇气,更是一种特殊的认知缺陷——无法被常规逻辑说服的偏执。这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成功创业者早期都被视为”疯子”,从马斯克要造电动车的2004年,到张一鸣坚持算法推荐的2012年。
三、脆弱的力量
创业导师们最爱鼓吹”钢铁意志”,但我在深圳硬件创业圈十年目睹的真正转折点,往往发生在创业者崩溃的时刻。记得2018年那个暴雨夜,某无人机公司CEO在样品第五次炸机后,红着眼睛对我说:”去他妈的参数优化,我们明天去儿童公园找小朋友画他们心中的飞行器。”这个”不专业”的决定,最终催生了他们的爆款产品——带涂鸦功能的儿童无人机。
这揭示了一个反直觉的真相:对脆弱的掩饰比脆弱本身更危险。那些敢于在团队面前说”我不知道”的创始人,往往比永远胸有成竹的”超人”走得更远。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晚年总结的”答案永远在现场”,说的或许就是这种放下架子的智慧。
四、时间感知的异化
最优秀的创业者都患有一种”时间认知失调症”。他们能同时活在三个时区:用显微镜观察当下的细节,用望远镜眺望十年后的图景,还能像考古学家般解构历史规律。这种扭曲的时间感,让他们在别人看到风口时看到周期,在别人恐慌时察觉机遇。
我的投资人朋友有个残酷的测试:让创业者描述他们办公室的灭火器位置。能准确指出的,往往对业务也有同样颗粒度的掌控。这种既宏观又微观的视野分裂,恰似作家既要把握故事脉络又要斟酌每个标点——只不过创业者是在现实世界中创作。
五、尾声:给创业怪咖的免责声明
如果你开会时会突然追问”为什么咖啡杯一定是圆的”,如果你总在商业计划书边缘画外星人,如果你把财务报表读成了后现代诗歌——恭喜,你很可能具备这个时代最稀缺的创业素质:保持”错误”的能力。
在这个算法可以优化一切的时代,或许创业者最后的护城河,就是那份精心保留的”不靠谱”。就像我咖啡馆遇见的那位画飞猪的仁兄,当被问及创业哲学时,他说:”让猪飞起来不需要完美空气动力学,只需要忘记猪本来不会飞。”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