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某高校旁听了一场创业模拟大赛的路演。台上,学生们穿着笔挺的西装,用精心打磨的PPT讲述着他们的“商业模式”,台下的评委们则煞有介事地抛出“市场规模”和“盈利模式”的问题。一切看起来都很专业,直到一个学生突然卡壳,支支吾吾地说:“其实……我们还没想清楚怎么赚钱。”
那一刻,整个会场陷入了一种微妙的尴尬。我突然意识到,创业模拟大赛可能更像一场“创业cosplay”——所有人都按照剧本表演,却很少有人真正思考:这种模拟,到底在模拟什么?
1. 创业模拟的悖论:安全区里的冒险
创业的本质是什么?是风险、不确定性,以及面对失败时的韧性。但创业模拟大赛恰恰相反——它把一切都安排得太“安全”了。

– 风险被稀释了:在模拟中,失败不会让你破产,不会让你负债累累,甚至不会让你失眠。你只是拿着一张虚拟的“创业体验券”,玩一场没有真实代价的游戏。
– 资源被预设了:现实中,创业者往往要自己找钱、找人、找市场。但在模拟大赛里,评委就是你的“天使投资人”,队友是“免费劳动力”,市场数据是现成的。这种预设,让创业看起来像一道有标准答案的数学题。
这让我想起一个真实的创业故事。一位朋友在真正创业后告诉我:“创业模拟大赛教会我写BP(商业计划书),但没教会我如何在银行账户只剩三位数时保持冷静。”
2. 模拟的“副作用”:培养了一批精致的PPT创业者
创业模拟大赛最讽刺的地方在于,它可能正在批量生产一种新型的“创业者”——他们擅长演讲、精通PPT美学、懂得如何取悦评委,但对真正的商业世界一无所知。
我曾见过一个团队,他们的项目在模拟大赛中拿了冠军,原因是他们的路演“极具感染力”。但当我私下问他们:“如果明天就要面对真实客户,你们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他们愣住了。
创业不是演讲比赛,市场不会为你的口才买单。
3. 那么,创业模拟大赛还有价值吗?
当然有,但前提是——我们得重新定义它的目标。
– 它不该是创业的“彩排”,而该是创业思维的“健身房”。重点不该是“你的项目能拿多少分”,而是“你能否在有限信息下快速决策”。
– 它需要更多的“失控感”。比如,随机插入市场变动、团队内讧、资金链断裂的模拟场景,让参赛者体验真正的创业压力。
– 它应该鼓励“失败”。现实中的创业,90%会失败。模拟大赛如果只奖励“成功案例”,那它不过是一场自欺欺人的童话。
4. 或许,我们该换个名字?
与其叫“创业模拟大赛”,不如叫“商业生存实验”——没有预设的成功路径,只有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必须做出的选择。
毕竟,真正的创业者,不是在舞台上表演,而是在荒野中求生。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