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我接到老同学李强的电话。这位在制造业摸爬滚打二十年的老实人,声音里带着罕见的颤抖:”老张,我在亚商投顾交的8万服务费,现在账户亏得只剩裤衩了…”电话那头传来打火机反复开合的咔嗒声,这个细节突然让我想起三年前在陆家嘴某私募年会上,那个西装革履的理财经理举着香槟说:”现在哪还有人自己炒股?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
(一)服务费背后的”幸存者偏差”陷阱

亚商的理财顾问们总爱搬出那套”市场有风险”的标准话术,但没人告诉你他们收费模式的精妙设计。我翻过他们去年328份客户协议,发现个有趣的文字游戏——服务费是按”提供建议”收取,而非”实现收益”。这就像米其林餐厅收了钱却说”我们只负责摆盘,吃坏肚子概不负责”。
更绝的是他们的”业绩展示墙”。去年我亲眼看见他们办公室挂着”年度十佳案例”,细问才知道是从300多个客户里精选的。这种幸存者偏差的把戏,连我这个在金融圈混了十五年的老油条都差点被唬住。
(二)退费暗战中的”三十六计”
真要退费时,你会发现面对的是套精密的话术体系。第一阶段是”拖”字诀:”正在走流程”、”领导在审批”;第二阶段祭出”责任转移”:”当时签约时风险提示您都签字了”;最后可能抛出”折中方案”——退还部分费用但要求签保密协议。
有个业内不便明说的规则:服务费退不退,关键看客户闹的动静有多大。去年有位于阿姨抱着被子在营业部打了三天地铺,最后拿回了七成费用。这让我想起《华尔街之狼》里那句台词:”在这个行业,合规部门就是用来测试客户忍耐力的。”
(三)比退费更重要的灵魂拷问
我们总执着于”能不能退费”,却很少追问更本质的问题:为什么中国投资者总在重复”交学费-维权-再交学费”的死循环?某次行业闭门会上,某券商副总酒后吐真言:”现在理财业务考核的不是客户收益率,而是户均资产和换手率。”
或许该换个思路——与其纠结退那几万块钱,不如把这次经历当成金融防骗的疫苗。就像我常对客户说的:”当你开始研究服务费能不能退的时候,说明你终于开始用脑子思考投资这回事了。”
(后记:李强最后通过证监局投诉要回了60%费用,但他说最大的收获是终于看清了那些西装革履的”专业建议”值几个钱。哦对了,他现在改定投指数基金了,年化收益-3.2%,但至少不用再付服务费。)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