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成都春熙路的一家咖啡馆里,无意间听到隔壁桌两个中年人的对话。
“老张,你那支股票咋样了?”
“别提了,跟着‘大决策’的老师买的,说是稳赚不赔,现在套牢30%……”

“哎,我老婆也在那个群里,天天听直播课,还买了他们9988元的‘至尊会员’。”
两人摇头苦笑的样子,像极了被收割的韭菜标准表情包。
—
一、骗局的”温度”:为什么聪明人也会上当?
四川大决策证券的套路并不新鲜——微信群荐股、直播间”老师”激情喊单、虚构成功案例。但真正让我后背发凉的是,他们比普通骗局多了一层”人情味”。
我潜伏进一个所谓的”VIP交流群”观察过(别问怎么进的)。那里的”助理”会记得你的生日,提醒你雨天带伞;”导师”会在深夜发60秒语音安慰亏损的学员;甚至还有”同城股友见面会”,组织大家吃火锅聊K线——这哪是投资?分明是打造了一个以金钱为纽带的伪熟人社会。
心理学上有个”富兰克林效应”:人更容易信任那些自己帮助过的人。这些平台深谙此道,先让你交个99元的”入门费”,再一步步诱导你加码。当你犹豫时,群里立刻跳出”学员”晒盈利截图:”感谢老师带我赚回学费!”
讽刺的是,真正专业的金融机构反而不敢这么”亲切”。证监会明令禁止的”收益承诺”,在这些野路子玩家嘴里变成了”用爱发电”的致富经。
—
二、”杀猪盘”的进化论:从P2P到”知识付费”
记得2018年P2P暴雷潮时,受害者至少知道自己买的是理财产品。而现在的骗局都披上了”财商教育”的外衣,用三个障眼法完成进化:
1. 话术降维打击
把简单的K线图说成”量子波动战法”,用”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概念包装老骗术。我见过最荒诞的案例,是某直播间用《孙子兵法》解读股市,底下居然有观众刷火箭打赏。
2. 焦虑精准投放
他们不再广撒网,而是专门针对两类人:
– 三四线城市的中产:有存款但缺乏金融常识
– 95后年轻人:渴望”睡后收入”却不愿学习基本面分析
3. 法律擦边球艺术
不直接收会员费,而是卖”炒股软件””独家数据”。某受害者告诉我,他花3.6万买的”智能选股系统”,其实就是个加了MACD指标的EXCEL表格。
—
三、比骗局更可怕的”幸存者偏差”
每当这类新闻曝光,总有人评论:”贪心才会被骗”。但作为一个见证过多次金融骗局的人,我发现真正的悲剧在于:幸存者永远在替骗子代言。
那些真的跟着荐股赚到钱的人(纯属运气),会自发成为骗局的宣传大使;而亏损的人往往羞于启齿。这就形成了诡异的”沉默螺旋”——你听到的全是成功案例,失败者都躲起来舔伤口了。
更魔幻的是监管困境。去年某地警方端掉一个类似平台后,竟有”学员”联名请愿要求放人,理由是”老师教的技巧真的有用”。这让我想起传销窝点里管执法者叫”破坏财富机会的恶人”的场景。
—
尾声:金融防骗的”反人性”修炼
在写完这篇稿子时,我做了个实验:把大决策证券的宣传文案丢给ChatGPT分析。AI冷静地列出5条风险提示,但现实中的人却依然前赴后继地上当。
或许因为人类永远抗拒不了两种东西:
– 对复杂世界的简单解释(”跟着红色箭头买就赚钱”)
– 对阶层跃迁的捷径幻想(”实现财富自由”)
要识破这类骗局,与其背诵防骗口诀,不如记住一个残酷事实:当有人开始教你”做人道理”的时候,往往就是要开始收割你了。
(注:文中部分细节经过模糊化处理,如有雷同——恭喜你还没交学费)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