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我在老家县城目睹了一场令人揪心的闹剧。邻居张阿姨把毕生积蓄投进一个所谓”养老项目”,对方承诺年化40%收益,还带免费旅游。三个月后,那家公司的招牌突然消失,连同张阿姨的30万养老钱。最讽刺的是,事发前一天,她还在劝我”年轻人不懂理财”。
这件事让我开始重新思考:到底什么是非法融资?教科书上说这是未经批准向公众募集资金的行为,但我觉得这个定义太过冰冷。本质上,这是场精心设计的集体幻觉——用希望兑换钞票的游戏。
有意思的是,非法融资往往穿着最光鲜的外衣。我研究过那些爆雷案例,发现他们最擅长的不是金融操作,而是人性操控。高回报只是诱饵,真正让人沦陷的是那种被精英圈子接纳的错觉。就像张阿姨,她投资的不是项目,而是那种终于被”上流社会”认可的虚荣。
最近数字货币热潮里,这种现象变得更隐蔽。我有个做区块链的朋友说过句实话:”现在最赚钱的不是发币,而是教别人怎么发币。”这话细思极恐——当割韭菜方法论本身成为商品,整个系统就像传销套娃,每一层都在向下收割认知税。

但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有时候受害者并不完全无辜。我见过明知是骗局还往里冲的人,他们的逻辑是”肯定有更傻的接盘侠”。这种赌徒心理让非法融资变成击鼓传花的狂欢,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能在鼓声停止前脱身。
监管部门最近在搞”投资者教育”,但我发现他们在教怎么识别骗局时,反而教会了骗子如何升级骗术。这就像杀毒软件和病毒的军备竞赛——去年还管用的”年化超6%要警惕”准则,在今年通胀环境下简直像个笑话。
最让我担忧的是年轻群体的变化。以前受骗的多是老年人,现在却有很多95后陷入虚拟货币、众筹影视等新骗局。他们嘲笑父母买保健品上当,自己却为某个网红推荐的NFT项目倾家荡产。这种认知偏差很有意思:我们总是低估自己在诱惑面前的抵抗力。
或许该换个思路看待这个问题。非法融资就像金融体系的暗物质,虽然不被承认,却始终存在。完全消灭不现实,但可以试着理解其生存土壤——当正规金融渠道无法满足某些需求时,灰色地带自然会产生供给。
写完这些突然觉得,与其教人识别骗局,不如教会大家与贪婪和解。张阿姨后来常说:”要是当时不想着占便宜,也不会吃这么大亏。”这句话,可能比所有反诈宣传都来得深刻。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