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沙龙的幻象与真实
上周受邀参加某股份制银行的VIP理财沙龙,说实话,进门时我差点以为走错了场子——香槟塔在灯光下晃得人眼晕,穿着定制西装的投资经理们像米其林餐厅侍者般端着iPad穿梭,某位戴着百达翡丽的大叔正用两根手指捏着马卡龙抱怨:”你们这个年化4.2%的净值型产品,还不够我太太买只Birkin的配货。”
有趣的是,当主讲人开始演示那套精美的资产配置模型时,我注意到后排有位穿旧夹克的大爷始终在笔记本上画螺旋线。茶歇时凑近看,发现他正在计算通胀对不同期限产品的侵蚀效应。”银行教我们分散投资,”他突然抬头对我眨眨眼,”但所有产品说明书第17条都写着’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收益’,这不就像告诉你天气预报仅供参考,但伞卖你三百一把?”
这种割裂感贯穿始终。台上专家反复强调”穿越周期”,台下却在悄悄交换私募渠道员的微信;PPT里满是美林时钟理论,但所有人真正关心的只有三个问题:能不能保本、多久能赎、经理人会不会突然离职。我邻座的化妆品经销商王姐说得更直白:”什么αβγ的,我只要知道放五百个半年后能不能变成五百二。”
最耐人寻味的是Q&A环节。当有人问及某款挂钩新能源指数产品的止损机制时,那位戴着牛津腔的投资总监突然开始大谈”模糊的正确胜过精确的错误”——多漂亮的废话艺术!这让我想起去年在陆家嘴论坛听到的类似话术,当时某位诺奖得主私下吐槽:”中国投资者既要绝对收益又要流动性,就像要求游泳池同时具备冲浪功能。”

或许我们都在参与某种共谋:银行需要规模指标所以制造仪式感,客户渴望确定性于是拥抱复杂包装的简单承诺。就像那个经典段子:理财师说”长期持有必然增值”,客户追问”长期是多久”,答曰”直到增值的那天”。
散场时香槟塔还剩大半,穿旧夹克的大爷把计算纸折好塞进口袋。电梯里听见两位女士交谈:”刚才那个科创板打新产品的托管费是不是比上周招行高3个基点?””没事,让客户经理送两盒月饼就扯平了。”
霓虹灯把理财经理们胸前的司徽照得发亮,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所有资产配置模型或许都抵不过人性深处的算术本能——我们真正需要的可能不是更多金融工具,而是像那个画螺旋线的大爷一样,永远记得在糖衣炮弹里拆出子弹的清醒。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