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设备经销的老王喝酒,他红着眼睛跟我说:”现在行业协会比亲爹管得还宽,上个月就因为没按他们新规交报表,直接被踢出了推荐供应商名单。” 他猛灌一口啤酒,”你说这帮人到底是服务的,还是来当祖宗的?”
这话让我想起三年前参加某融资租赁年会时见过的场景——西装革履的理事们端着香槟谈笑风生,而角落里几个小租赁公司的代表正焦头烂额地核对合规条款。当时我就觉得,这个本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组织,似乎正在异化成某种微妙的权力场。
一、 服务面具下的利益收割机
理论上,融资租赁协会该是个服务型组织。但现实中,它更像是个戴着服务面具的利益分配者。某次我帮朋友公司办理资质认证,光是”行业培训”就报了七个班,每个收费八千——比市面上同类培训贵三倍,但协会咬死”这是行业标准课程”。

更讽刺的是,他们的”行业白皮书”去年定价2888元一本,内容却大半是公开数据的重新包装。有个同行私下吐槽:”这哪是信息服务,分明是信息税。”
二、 标准化背后的垄断陷阱
最让我警惕的是他们推动的”标准化运动”。表面上是为了规范操作流程,实则悄悄筑起了行业壁垒。去年推出的新版合同模板,硬性要求使用某指定律所的服务才能通过备案——巧的是,该律所主任正是协会合规委员会副主席。
这让我联想到中世纪的行会制度:表面上维护行业品质,实则通过准入门槛保护既得利益者。现在小公司要想拿到优质项目,光有能力不够,还得先学会在协会的迷宫里找对门路。
三、 监管套利的新玩法
最近协会突然热衷搞”创新试点单位”评选,入选企业能享受备案绿色通道。但细看评选标准,条条都偏向资本雄厚的大机构。某次酒局上,有个评委说漏嘴:”小公司哪有试错成本?创新本来就是巨头的游戏。”
这本质上是在用合规特权做交易。大机构通过协会获得政策灵活性,协会则通过”试点经验”向监管层证明自身价值——好一出心照不宣的双人舞。
或许该换个活法
有次我和协会里某个理想未泯的年轻人聊天,他说:”我们就像给泰坦尼克号调鸡尾酒的——船都要沉了,还在纠结用柠檬片还是橙片做装饰。”
其实融资租赁协会本可以不一样:当行业真正的中立仲裁者,而不是利益分配者;做中小企业的赋能平台,而不是巨头的私人俱乐部;成为监管与市场间的缓冲带,而不是政策套利的白手套。
临走时老王嘟囔:”哪天要是冒出个真正帮我们说话的协会,我第一个交会费。” 窗外霓虹闪烁,他的手机屏幕亮起——又是协会发来的会议通知,标题写着”行业共赢发展论坛”。
irony is, the more they talk about win-win, the more someone is losing.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