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的赌场与戏院:当数字失去温度
说真的,每次打开财经新闻看到那些跳动的数字,我总想起去年在曼哈顿下城那家老咖啡馆里的场景。隔壁桌两位穿着考究的交易员,一边搅动着冷掉的拿铁,一边用近乎麻木的语气讨论着当天纳斯达克的波动——“又跌了200点,不过算法仓位昨晚就调整好了”。他们谈论数字的样子,像在讨论超市土豆的价格。
如今的美股市场早已不是巴菲特时代的价值游戏,更像是一场被算法和情绪绑架的集体幻觉。最讽刺的是,我们一边用着每秒能执行百万次交易的超算,一边却仍被最原始的人类恐惧与贪婪支配。上周特斯拉单日振幅18%的时候,我的手机同时收到两条推送:一条是华尔街日报的“技术性回调”,另一条是Reddit上某个匿名网友发的“马斯克是不是又嗑药了”——说实话,后者反而更让我相信。
我越来越怀疑所谓“基本面分析”在这个时代的有效性。还记得GameStop事件吗?那些对冲基金用着价值千万美元的量化模型,却输给了一群穿着睡衣在家刷帖的散户。这根本不是投资,这是后现代的行为艺术——用 meme 表情包当技术指标,把推特吵架当财报解读。有时候我觉得,与其看市盈率不如看马斯克昨晚又回复了哪个网红博主的帖子。
更让我不安的是这种狂欢背后的割裂感。当科技股因为AI概念暴涨时,我的外卖员朋友迈克尔问我:“他们说英伟达的芯片能思考,那为什么我的配送路线优化APP还是总让我绕路?” 这话比任何财经评论都犀利——科技泡沫再绚烂,终究照不进某些人的现实。

当然我不是说市场完全失去理性。但现在的“理性”更像是一种群体性的自我催眠:我们都同意元宇宙土地值得每平米100美元,都假装能看懂那些亏损科技公司的“未来现金流折现模型”,都在美联储讲话前集体变成宏观经济学家。这种共识脆弱得可怕——就像去年硅谷银行倒闭时,所有人一夜之间突然想起“原来存款准备金率不是考古学名词”。
或许我们应该承认,股市早已变成两种时空的交叠处:一种是光速流动的1和0组成的数字宇宙,另一种是仍用着哺乳动物大脑理解世界的血肉之躯。当某天凌晨三点,你发现自己在查看东京早盘行情时,该警惕的不是账户盈亏,而是自己何时把灵魂质押给了这个永不闭馆的赌场。
(写完看了眼道指期货——嗯,今天又是红色星期二。要不还是关掉屏幕去煮杯咖啡吧,至少咖啡因的刺激比美联储讲话来得真实。)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