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杭州的一场科技创投晚宴上,我邻座的一位基金经理抿着红酒对我说:”现在我们的投资委员会里坐着两个AI系统,一个负责否决项目,一个负责推荐项目——人类委员反而成了调解员。”他笑得有点苦涩,”有时候我觉得,我们不是在投资人工智能,而是在被人工智能投资。”
这话像个幽灵,在我脑子里盘旋了好久。我们总在谈论AI如何颠覆投资行业,但很少有人问:当算法开始支配资本流向时,究竟会发生什么?
我跟踪过几个号称”纯AI驱动”的基金,发现个有趣的现象:它们的投资组合像极了优等生的作业——完美得令人不安。每个决策都有数据支撑,每个退出时机都精准得像瑞士手表。但看着这些漂亮到失真的成绩单,我突然想起大学时那个永远考第一的学长:他熟知所有标准答案,却从未提出过让人眼前一亮的问题。
这或许就是AI投资的阿喀琉斯之踵。算法能完美复刻历史规律,却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乔布斯当年会被自己创立的公司开除,又为什么马斯克偏要把跑车发射到太空——这些看似荒谬的决策背后,藏着人类特有的疯狂与远见。

最让我担忧的是同质化风险。当所有基金都采用相似的AI模型,分析相同的市场数据,资本会不会像沙丁鱼群般集体转向?去年新能源板块的集体踩踏事件已经露出苗头:七个主流AI系统在同一天发出减持信号,导致板块单日蒸发1500亿市值。这哪里是智能投资,分明是数字时代的羊群效应。
我认识的一位私募老总做了个大胆实验:让AI系统独立管理1亿美元资金,但要求每个决策必须附带一个”反直觉备选方案”。结果令人惊讶——那些被主模型列为高风险的项目中,竟然跑出了三只涨幅超200%的黑马。”算法就像个过度谨慎的守门员,”他打了个比方,”总是扑向概率最高的射门方向,却偶尔会错过那些看似不可能的奇迹球。”
某种程度上,当前AI投资的热潮让我联想到2008年次贷危机前的CDO狂欢。当时大家都相信数学模型能完美定价风险,结果呢?计算机不会理解什么是”雷曼时刻”,就像它无法量化俄乌战争时那个乌克兰程序员在防空洞里写出的代码价值几何。
也许我们应该重新定义”智能投资”——不是用机器取代人类,而是让人与算法形成某种共生关系。就像顶尖棋手不再与AI对战,而是学习与AI协作下棋。我见过最成功的案例,是家要求投资经理每周必须带AI系统”体验生活”的基金:看艺术展、听地下音乐、甚至尝街头小吃——这些无法量化的体验,会悄悄修正算法的价值判断。
说到底,投资从来不是纯理性游戏。它夹杂着对未来的信仰、对风险的审美甚至对失败的诗意解读。当我们在纳斯达克敲钟时庆祝的,从来不只是数字的增长,更是人类想象力的又一次胜利。
所以下次当你听到某支基金炫耀他们的AI系统时,不妨问个简单问题:你们的算法,最近一次为某个看似荒谬的想法心跳加速是什么时候?
毕竟,真正的投资智慧,有时候就藏在那些让二进制世界暂时死机的瞬间里。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