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从北京南站搭乘G13次列车前往上海。车厢里暖气得过分,窗外华北平原的枯黄景色飞速倒退。邻座一位穿着考究的中年人正对着手机咆哮:”我们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这条铁路每天现金流多少你比我清楚…”挂断电话后,他注意到我好奇的目光,苦笑着掏出一张烫金名片——某保险资管公司基础设施投资部总经理。
“见笑,刚在骂京沪高铁的项目经理。”他松了松领带,”人人都说这是中国最赚钱的高铁,但你们不知道的是,我们这些出资人每年都要和铁总掰扯运营成本分摊。就像娶了个貌美如花的媳妇,结果发现她有个烧钱的娘家。”
这个比喻让我愣了半天。后来查资料才发现,京沪高铁的股东名单简直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全明星阵容”:全国社保基金持股8.7%,平安资管7.2%,中银投资5.6%…看似铁总绝对控股,实则背后站着无数追求稳定回报的金融机构。有意思的是,当初这些机构抢破头要入股时,看中的根本不是铁路本身,而是那份”无论盈亏都要保证分红”的对赌协议。
某种程度上,这条1318公里的钢铁巨龙成了中国特色的金融实验品。我采访过的某券商交运分析师私下吐槽:”本质上是用保险资金和养老金玩重资产游戏,但神奇的是居然玩转了——去年净赚127亿,分红率超过国债收益率。”他说这话时眼神复杂,既像赞叹又像担忧。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在车厢里刷着短视频享受350公里时速时,根本不会想到:座位下的每根轨枕都在为我们的养老金增值。这种资本与民生的诡异结合,让我想起彼得·林奇的那句名言:”最好的投资就在你眼皮底下。”只不过这次,投资者直接把铁轨铺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但真的所有人都满意吗?某次行业论坛的茶歇时间,我听两个基金经理争论得面红耳赤。”十年回收期太长了!”年轻的那个挥舞着咖啡杯,”要不是监管要求配置基础设施资产…”年长者慢悠悠剥着橘子:”知足吧,看看隔壁投资电网的,收益率还没我们高。”
或许这就是当代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的缩影:既带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宏大叙事,又裹挟着资本逐利的精明算计。就像我邻座那位经理最后说的:”我们算计每个服务区的充电桩收益时,乘客只关心WiFi快不快。有时候觉得,这列车上坐着两个平行世界的人。”
列车抵达虹桥站时,夕阳正把”复兴号”流线型的车头染成金色。我望着轨道上复杂的道岔系统突然想到,资本与公共服务的博弈,何尝不像这些钢轨的变轨?既要保证列车不脱轨,又要让投资获得合理回报——这个平衡术,或许比高铁技术本身更考验智慧。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