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一位老股民,每日清晨必用搪瓷杯泡浓茶,在证券交易所门口的石阶上坐着,等那扇铁门吱呀打开。去年深秋他告诉我:”你看这大盘绿得,跟菜市场蔫了的菠菜叶似的,可楼下新开的奶茶店排队排到马路牙子上——这世道,谁还看得懂呢?”
他的困惑恰是经济报表与股指曲线日渐分裂的隐喻。官方数据总爱把GDP增速说得像新婚宴席上的祝酒词般光鲜亮丽,可散户们盯着账户里缩水的数字,只觉得像被泼了隔夜冷茶。某次酒酣耳热时,某券商朋友吐真言:”现在看季报还不如看网红直播带货数据实在,至少人家真金白银的成交额做不得假。”
这让我想起江南某小镇见闻。政府立了块”数字经济创新基地”的铜牌,而真正让当地人致富的,是三家跨境电商作坊昼夜不歇的胶带撕扯声。他们的营收从不计入主板财报,却养活了整条街的快递网点与宵夜摊——某种荒诞的现实主义画卷:宏观经济的华服下,爬满微观活力的虱子。
或许股市本就是赌场与庙堂的私生子。货币政策像拙劣的调酒师,兑水的威士忌反而让醉汉们更癫狂。去年央行降准时,房地产板块应声而涨,可真正受益的竟是游戏公司——原来人们发现买房无望后,索性充值648元在虚拟世界买庄园。这种错位传导像极婚宴上敬错酒的伴郎,尴尬却揭示真相:资本永远比经济学家诚实。

有时怀疑股市实为集体癔症的体温计。新能源概念火爆时,连生产自行车脚踏板的工厂都改名”XX锂电科技”,股价半月翻三倍。这狂欢与十七世纪荷兰郁金香泡沫诡异地重合——人类从未学会理性,只是把赌注从鲜花换成K线。最讽刺的是,真能赚钱的往往是那些承认自己在赌博,而非假装价值投资的人。
而今移动互联网把这场癫剧加速成快剪辑电影。短视频博主用喊麦方式推荐”明日必涨金股”,00后散户们边刷弹幕边下单,企业基本面分析沦落得像甲骨文研究。当某上市公司市值竟由直播间点赞数决定时,或许凯恩斯”动物精神”理论该升级为”赛博精神”版本。
站在证券交易大厅的电子屏前,红色数字瀑布般坠落时,总能听见老股民磨牙的声音。他们像守候潮汐的渔夫,明知汛期早已紊乱,仍坚持着祖传的看云识天气手艺。或许经济与股市从来不是夫妻,而是各玩各的露水情人——偶尔同床异梦,常常各奔东西,但总有人执着地要给这段孽缘撰写婚姻指南。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1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