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银行卡开始跟你谈人生规划
上周整理钱包时,我又翻出那张几乎被遗忘的深蓝色卡片——工行的理财金账户商友卡。说实话,第一眼看到这个名字时我差点笑出声。“商友”?听起来像是某个中年企业家俱乐部发的会员证,还是那种会定期组织茶话会,互相吹捧生意经的那种。
但真正让我愣住的是,这张卡居然让我想起五年前在杭州遇到的那个茶馆老板。老陈当时刚满五十,手上戴着一块磨得发亮的卡西欧,坚持用现金结账,却对手机银行比我还熟练。“你看啊,”他当时抿着龙井跟我说,“现在连银行卡都开始教人怎么活了。”
老陈说得没错。这张卡的宣传册上印着“全方位财富管理”,但真正打动我的反而是角落里那行小字:“为您提供生意圈层社交服务”。好家伙,现在连银行都开始搞社交裂变了?我不禁怀疑,这到底是金融服务,还是某种中年企业家的LinkedIn线下版?
有意思的是,这种卡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映照出这个时代的焦虑。当所有人都在谈论“破圈”、“资源整合”时,连金融机构都开始贩卖人脉概念。我有个做私募的朋友说得更直白:“这年头,现金流重要,信息流更重要。有时候一张卡带来的生意机会,比它本身的理财收益值钱多了。”

但最让我困惑的是这种产品的自我矛盾。一方面它打着“高端”、“私密”的旗号,另一方面又极力拓展客户基数——去年我家楼下开小超市的王婶都办了一张。这种既要保持格调又要下沉市场的挣扎,像极了当代中产的身份焦虑:我们既想显得与众不同,又害怕真的被排除在主流之外。
也许银行比我们更懂人性。他们知道在这个充斥着不确定性的时代,人们渴望的不仅是财富增值,更是一种归属感和身份认同。能提供这种情绪价值的,早就不限于心理咨询师了——现在连银行卡都在尝试扮演这个角色。
说到这里,我倒觉得这类产品最聪明的地方在于它的模糊性。它不像信用卡那样赤裸裸地鼓励消费,也不像储蓄卡那样完全工具化。它处在某个暧昧的中间地带,让你觉得既是在管理财富,又是在经营某种生活方式。
最后说个有意思的发现:我注意到这类卡的持卡人有个共同特点——他们拍照时都喜欢“不小心”让卡片露出半个角。这种微妙的自炫比直接晒方向盘高明多了,毕竟现在连小学生都知道,真正的实力往往要藏在看似不经意的细节里。
(写完这段我突然想查查这张卡的年费,结果发现去年因为余额不足已经被扣了两次账户管理费。看吧,再高明的人生规划,也抵不过最基础的财务常识。也许这才是最幽默的地方。)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