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连续创业者喝咖啡,他盯着拿铁拉花突然苦笑:”你知道吗?我现在最怕听到的就是’下一轮融资后我们就启动上市’——这话听了三轮,公司估值翻了几十倍,可我连招个助理都要写三页审批报告。”他眼底的疲惫让我想起五年前另一个项目,那个号称”Pre-IPO轮必上科创板”的团队,最后连B轮都没撑过去。
传统教科书总爱把融资划分成天使轮-A轮-B轮-C轮-PreIPO的线性进程,像打游戏通关般理所当然。但现实中的资本棋局远比这复杂——有些项目天使轮就直接对标纳斯达克,有些熬到E轮还卡在盈利模式上打转。我见过最戏剧性的案例是某医疗AI公司,在C轮时被国资基金注资后突然转向港股,创始人私下坦言:”当资本方开始派财务总监坐镇办公室时,上市时间表就不再是商业问题,而是政治算术。”
资本寒冬时期尤其暴露融资轮次的荒诞性。2022年某消费品牌在B轮估值冲到50亿,投资人抢份额抢到需要”配售额度”;十二个月后同样这批人,却要求用D轮价格回购B轮股份。这时候你才会看清,那些光鲜的融资新闻稿背后,本质是创始团队与资本方对赌未来的信用透支。有个做SaaS的朋友说得精辟:”每轮融资都是在出售部分控制权换取时间,但最残酷的是——有时候时间并没站在你这边。”
特别值得玩味的是中概股回归潮带来的变异模式。去年接触某计划赴港上市的企业,他们的融资路线简直像基因重组:天使轮拿人民币基金,A轮引入战略产业资本,B轮对接美元基金时突然启动VIE架构拆除,最终Pre-IPO轮变成了人民币美元双币种混合投资。负责该项目的投行朋友戏称这是”螺蛳壳里做道场”,每个资本入口都代表着不同的退出预期和监管考量。
说到底,融资轮次根本不只是资金补给站,而是控制权逐步让渡的仪式。我总建议创业者用”反向思维”看待融资:别问需要几轮才能上市,而要想清楚在上市那一刻,你手里还剩下多少筹码来讲述最初的梦想。就像那位连续创业者最后说的:”当董事会里坐着七种不同背景的股东时,你推上市的不是公司,而是一件被多方审美改造过的艺术品。”
或许真正的悖论在于:我们以为融资是在积蓄上市动能,但很多时候,它正在悄悄修改上市的终点坐标。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