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在投行工作的老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连保险公司都开始学着玩风投了,这世道真是变了。”我端着酒杯愣了几秒——这话乍听荒谬,细想却精准刺中了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的核心矛盾:一群最讲究风险规避的“保守派”,为什么要硬着头皮挤进最高风险的牌桌?
—
一、当“大象”想跳踢踏舞
保险公司手里攥着老百姓的养老钱、救命钱,传统配置无非国债、存款、AAA级债券——像把钞票锁进防核爆保险柜还要再加三道密码。但低风险意味着低收益,去年某头部险企的投资收益率甚至跑不赢通胀,这逼得他们不得不思考:是否要继续守着“安全垫”饿肚子?

暂行办法本质上是一场妥协:允许拿不超过总资产5%的资金试水股权投资。5%看似保守,但考虑到保险业近30万亿的总资产规模,这相当于放出1.5万亿的“巨兽”闯入创新丛林。有意思的是,办法明确要求优先投资“战略新兴产业”——仿佛在叮嘱一头大象:“您跳舞可以,但请务必踩准‘卡脖子技术’的节拍。”
—
二、撕裂的基因与荒诞现实
我见过某险资PE团队的尽调报告:三百页PPT里,对技术专利的分析深度堪比学术论文,却在最后建议栏写着“鉴于创始团队曾创业失败一次,暂不建议投资”。这种风险厌恶基因与股权投资要求的冒险精神,简直像用瑞士钟表匠的精细去丈量硅谷的狂野。
更荒诞的是估值逻辑。保险资金习惯用现金流折现模型给企业定价,可早期科创企业哪来的稳定现金流?去年有家AI芯片公司被险资压价到不足市场估值一半,对方基金经理私下吐槽:“他们按煤矿估值法算我们,说‘万一你们三年后倒闭了,这些服务器能卖废铁多少钱’?”
—
三、暗流涌动的权力游戏
办法中那句“支持保险机构设立专业私募股权子公司”藏着玄机。传统资管团队玩不转高风险投资,但独立子公司能打破薪酬天花板挖角顶尖投资人——这触动了老牌险企最敏感的神经:凭什么子公司的人拿百万年薪加carry,母公司员工却守着死工资?
某央企系险企去年因此爆发内斗:子公司挖来某美元基金合伙人,基本工资直接是母公司投资总监的三倍。最终以“暂缓子公司筹设”平息风波,但明眼人都知道,这种新旧势力的碰撞只会愈演愈烈。
—
结语:骑墙者的危险平衡
或许暂行办法最精妙之处,在于它刻意维持的模糊性。它既不敢真正放开手脚让险资化身风投猛兽,又不愿眼看巨额资金在低收益陷阱中沉没。这种骑墙策略短期内能规避风险,长期却可能造就一批“非驴非马”的投资怪物——既失去保险资金的稳健底色,又学不到风险资本的血性。
说到底,当救命钱开始学着赚冒险的钱,我们或许该问个更尖锐的问题:如果未来某天某养老险因为股权投资暴雷而兑付困难,该由谁来对老人们说“抱歉,我们在尝试战略性创新”?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1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