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刚跳槽到私募的老友喝酒,他灌下半杯精酿突然苦笑:”你知道我这半年点开最多次的网页是什么?基金从业资格报名官网。”泡沫在他杯沿碎裂的样子,像极了三年前我们挤在证券营业部柜台前填表的那个下午。
这个看似官僚味十足的网站,某种程度上成了行业情绪的隐形晴雨表。每当市场剧烈波动时,报名系统总会微妙地卡顿——2015年股灾后的报考人数激增43%,而去年新能源板块退潮时,突击刷题的老投资经理们甚至挤崩了模拟测试系统。这些数据从不出现在任何研报里,却比K线图更真实地折射着从业者的集体焦虑。
有意思的是,这个本该标准化的认证体系,正在衍生出某种地下经济学。某宝上”代刷学时”的店家会隐晦地标注”金融类VIP服务”,而某些私募内部流传的押题秘籍堪比中世纪手抄本——我见过最离谱的一份用阴阳五行理论解释风险管理,作者据说是某量化大佬的马甲。这些荒诞现象背后,暴露出的是考试内容与真实投资战场之间越来越宽的鸿沟。
更值得玩味的是考试通过率的人为调控。2018年资管新规落地前后,通过率突然从惯常的35%抬升至52%,像极了某种政策缓冲剂。有位监考朋友私下透露,他们甚至收到过”对35岁以上考生适当放宽案例分析题评分标准”的模糊指令——行业青黄不接的窘迫,就这样被编码在一组组考核数据里。
最近这次改版新增的继续教育模块,简直是个黑色幽默集散地。某著名基金经理的线上课程被学员发现直接用了三年前的PPT,而某节关于ESG投资的必修课里,讲师竟把碳中和碳达峰的概念搞反。当学习时长纯粹沦为工时兑换券,所谓的专业提升不过是在完成某种行为艺术。
或许我们该重新审视这个体系的悖论:用最标准化的流程筛选最需要创造力的职业,就像用游标卡尺丈量云朵的形状。有私募合伙人跟我抱怨,他面过的持证新人里,能讲清楚夏普比率推导过程的不到两成,但几乎人人都能背出基金法第二十一条的罚则条款——这种诡异的技能树错位,某种程度上是整个行业急功近利的缩影。

深夜离开酒馆时,老友盯着手机屏幕突然嘟囔:”这破网站其实挺像行业照妖镜,每个人都能照见自己最狼狈的样子。”他屏幕上是第17次模拟考的成绩单,64分的红字像道若隐若现的警戒线。远处陆家嘴的霓虹穿过雨幕闪烁,那些玻璃幕墙后的办公室里,不知又有多少人正对着同一个网站反复刷新——某种现代金融版的悬梁刺股,裹挟着野心与惶惑在服务器间无声奔流。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