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凌晨三点,我在便利店的暖光灯下盯着货架上那排能量饮料发呆。旁边穿着格子衬衫的程序员正用手机刷着某个”零成本创业训练营”的广告,收银员打着哈欠在抖音上看”00后如何靠副业月入十万”——这个场景突然让我意识到,我们正活在一个被创业神话腌入味的时代。
1. 创业焦虑:新时代的成功学鸦片
说来讽刺,我人生第一次真正想创业的冲动,是在连续看完七集硅谷之后产生的。剧中那些穿着连帽衫的年轻人用代码改变世界的热血场景,比任何励志演讲都管用。但当我真正辞去工作,才发现现实更像是这部剧的删减版——保留了所有尴尬的失败桥段,唯独删掉了最后逆袭的高光时刻。
有个现象很有趣:现在连小区门口卖煎饼的大妈都在用”私域流量”、”用户画像”这样的词汇。上次我去修手机,店主小哥边换屏幕边向我安利他的”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计划。这种全民创业狂欢背后,藏着个吊诡的逻辑:当所有人都觉得必须创业时,不创业反而成了最叛逆的选择。
2. 逆向思维:不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案
我认识个做失败学社群的家伙(对,专门研究创业失败案例)。他的办公室墙上挂着句尼采的话:”在疯人院里,最疯的是那些以为自己没疯的人。”这话放在创业圈特别应景——当所有人都在追逐风口时,最大的商机可能就在那些没人愿意弯腰捡的”夕阳产业”里。
去年帮朋友打理他濒临倒闭的旧书店时,我们做了件很反直觉的事:把网店首页的推荐位全换成了滞销书。结果有个读者留言说:”终于找到家不把我当算法数据的书店了。”后来我们顺势推出”盲盒滞销书”服务,现在月流水反而比过去卖畅销书时高了30%。这让我想起大空头里那个发现次贷危机的基金经理——有时候真理就站在人群的反方向冷笑。
3. 创业的”45度人生”
我越来越觉得,最好的创业状态可能是种”45度角”——既不全然躺平,也不拼命内卷。有个做陶艺工作室的学姐,她工作室的slogan特别妙:”比上班自由一点,比度假认真一点。”这种微妙的平衡感,或许才是抵御创业焦虑的最佳姿势。
最近在二手交易平台看到个服务挺有意思:代人体验创业。花299块,就能获得全套创业文件模板、参加线上路演围观资格,以及最重要的——在朋友圈晒创业人设的素材包。这可能是当代社会最诚实的商业模式了,至少它明码标价地贩卖幻觉,而不是像某些创业导师那样,把鸡汤包装成成功学大力丸。
结尾:
便利店那位程序员临走前,能量饮料的拉环在他手里发出清脆的”咔嗒”声。我突然觉得,创业就像这罐饮料——包装上画着闪电和猛兽,喝下去不过是加了咖啡因的糖水。但或许真正的创业智慧在于:当所有人都急着灌下这罐饮料时,你有勇气说”给我来杯白开水就好”。
毕竟,在这个人人高喊”改变世界”的时代,能清醒地说句”我先搞清楚自己要什么”,可能才是最酷的叛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