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今记得大三那年,室友阿强在凌晨三点的宿舍阳台,用冻得发红的手指敲着计算器,反复核算他那份”校园代排队”商业计划书的成本。第二天路演时,评委老师那句”同学,你这和美团跑腿有什么区别?”让他整整蔫了半个月。现在想来,或许正是这种近乎残酷的碰撞,才是创业大赛最珍贵的部分——它把那些漂浮在PPT上的彩虹泡泡,狠狠按进现实的砂纸里摩擦。
一、我们到底在比赛什么?
常规策划书会告诉你:要设置清晰的评分标准、邀请专业评委、设计路演环节…这些当然都对,但就像给相亲对象罗列身高体重数据——完全正确,也完全无趣。
去年担任某区域赛评委时,我发现一个诡异现象:越是精心打磨的商业计划,越容易陷入某种”创业cosplay”的怪圈。学生们熟练使用着”痛点””闭环””下沉市场”等黑话,却说不清楚为什么要解决这个所谓痛点。有个做校园二手书平台的团队,甚至没人真正去收过一本旧教材。这让我想起投资人常说的冷笑话:”现在最成熟的商业模式,就是教别人怎么创业。”

或许我们该在策划书里加条特殊规则:参赛者必须提交一份”失败日志”,记录他们被现实打脸的每一个瞬间。毕竟在真实创业世界里,成功学是事后总结的童话,而踩坑才是日更的纪实文学。
二、评委席需要更多”反派角色”
目前大多数评委构成像是精心调配的鸡尾酒:1位学院派教授+1位风投经理+1位创业校友。这种组合往往会产生温和的”三明治反馈”——先肯定再建议最后鼓励。但去年深圳某高校做了个大胆实验,他们邀请了城管队员、社区小卖部老板、甚至专门怼人的知乎大V加入评审。结果那个卖煎饼果子的大叔,用”你们算过城管突击检查时的日均损耗吗”这个问题,当场问哭了好几个O2O餐饮项目团队。
这提醒我们:创业教育最缺的不是鲜花掌声,而是像菜市场地面那样粗粝的真实感。下次策划大赛时,或许该专门设置”毒舌评审奖”,给那些能用一句话问出创业者冷汗的人。
三、让”不靠谱”拥有呼吸权
有次在创业社团招新,我故意在传单上写”欢迎异想天开者”,结果来了个想用区块链养锦鲤的怪才。当他兴致勃勃解释”让每尾鱼都有NFT身份证”时,全场都在憋笑。但两年后,他那个被嘲笑的创意竟阴差阳错成了某水族馆的互动项目。这让我怀疑:我们是不是用太多”可行性”的筛子,把那些真正疯狂的钻石型创意给过滤掉了?
建议在赛事设计中保留20%的”野路子赛道”,允许参赛者用五分钟讲完那些荒诞却迷人的想法。就像硅谷那句老话:今天的最差创意,可能是明天的独角兽——当然更可能是后天的一地鸡毛,但那又怎样?
四、策划书之外的真实战场
最后说个扎心的事实:我跟踪过母校五届创业大赛的冠军项目,存活率是0%。但那些当初被评委骂得最狠的”差生”,倒有三个现在公司年流水过千万。其中做校园墙绘的小子说得好:”比赛那套BP我早扔了,但评委骂我’不考虑墙体风化速度’时摔过来的马克笔,我现在还在用。”
所以这份策划书或许该以这样的提醒收尾:请把所有精心设计的环节,都当作创业路上的第一个泡沫箱——它注定会被现实踩扁,但正是那些裂痕,让真正的光亮照了进来。
(策划方案正文部分从略,毕竟再完美的流程设计,也比不上参赛者眼里的那簇火苗。你说呢?)
—
后记:写完这篇稿子时,收到阿强的微信——他那个”失败”的代排队项目,现在以”急诊室陪诊服务”的形式活着,去年融到了Pre-A轮。配图是当年被批得最惨的那页PPT,上面有行小字:”至少我们开始计算了,这就赢了90%的空想家。”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