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一个雨夜,我的朋友陈辰突然给我发来一串基金代码。”排名前三,年化37%,这次必须上车”。他的语气里混杂着贪婪和焦虑,像极了那些被P2P收割前夜的投资者。结果不必多说——那支号称”人工智能精选”的基金,在六个月后跌得连算法都认不出自己的亲妈。
科技基金的排名游戏,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认知战。那些闪烁在APP首页的金色数字,不过是资本与算法合谋编排的幻觉舞蹈。我翻过去三年晨星评级的数据,发现一个诡异的现象:每年排名前20的科技基金中,能有连续两年留在榜单上的不足三成。这概率比抛硬币的随机性还要荒谬——毕竟硬币不会每年换个面值骗你。
最讽刺的莫过于”科技”二字本身。这些基金打着算法的旗号,操盘的却仍是人类最原始的欲望。某知名量化基金去年重仓元宇宙,今年ALL IN人工智能,明年的路线图已经标满了脑机接口的标签——与其说是在投资未来,不如说是在追涨杀跌的自动化版本。他们的真正科技含量,恐怕都用在怎么把排名算法玩弄得更娴熟上了。
我见过最精妙的骗局,是某支常年盘踞排行榜前十的基金。他们每个季度都会精准减持那些即将披露财报的明星股,然后在季报截止日最后一天买入下一轮热点概念的龙头。这样既保住了当期业绩排名的光鲜,又为下个季度的故事埋下伏笔。这操作精细得让人毛骨悚然——就像知道考试答案的学生,还故意控分保持在奖学金线边缘。

某种程度上,基金排名已经异化成金融炼金术的现代版本。那些年化收益超过30%的产品,本质上和中世纪宣称能点石成金的术士没有区别。区别只是现在的炼金炉换成了服务器集群,魔法咒语写成了Python代码。当某基金宣传”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分析舆情”时,其实是在说他们的算法更擅长捕捉散户的情绪波动——这和赌场研究赌徒心理学有什么本质区别?
有个细节值得玩味:去年业绩排名前10的科技基金,有7家的规模都卡在50亿门槛附近。这不是巧合,而是精心计算的甜蜜点——规模太小赚不到管理费,太大又难以调头。他们就像丛林里专门捕食小型哺乳动物的掠食者,永远把猎物控制在刚好能吞下的大小。

或许我们该换个视角看待这些排名。与其当作投资指南,不如视为观测市场情绪的晴雨表。当某个细分领域突然有大量基金挤进榜单时,往往意味着这个赛道已经过热到需要收割的阶段。就像2021年的半导体和2022年的新能源,排名越是光鲜亮丽,距离雪崩就越近。
现在当我再看到那些炫目的排名榜单,总会想起陈辰最后卖掉基金时说的话:”原来我们不是在和算法博弈,而是在和设计算法的人性黑暗面赌博。”那些跳动的数字从来不是未来的预言,只是资本写就的当代寓言,用最科技的方式讲述着最古老的贪婪故事。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0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