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创业项目推荐:那些被高估的“风口”与真正值得尝试的冷门赛道
去年冬天,我在一个创业沙龙上遇到一个年轻人,他两眼放光地告诉我:“我要做社交电商,现在最火!”我问他为什么,他愣了几秒,说:“因为大家都在做啊。”
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互联网创业最大的陷阱,不是缺乏机会,而是盲目追逐“风口”。
1. 为什么大多数“热门项目”不值得做?
如果你现在打开任何一个创业论坛,大概率会看到这些推荐:
– 短视频带货
– 知识付费
– 本地生活服务
– AI工具开发
这些方向当然有机会,但问题在于——它们已经过度拥挤。
举个例子,2023年国内知识付费市场规模确实在增长,但80%的利润被头部5%的玩家瓜分,剩下的95%在拼命内卷,甚至有人靠“教人做知识付费”来赚钱。讽刺的是,这种“教人赚钱的生意”本身,已经成了最内卷的赛道之一。
真正的好项目,往往藏在“不性感”的地方。
2. 三个被低估的冷门赛道
(1)小众社群的“付费归属感”
大多数人一提到社群,就想到微信群、Discord、知识星球,但真正赚钱的社群,往往不是“学习型”的,而是情绪价值型的。
比如:
– 某个城市的“高端单身俱乐部”(年费制,线下活动+资源对接)
– 特定行业的“吐槽互助群”(比如程序员吐槽PM,医生吐槽医患关系)
– 小众爱好者的“深度交流圈”(比如复古相机维修、冷门桌游评测)
关键点:人们愿意为“归属感”付费,而不是“知识”。
(2)企业服务的“边缘需求”
SaaS(软件即服务)听起来高大上,但真正能活下来的,往往是解决极小的痛点。
比如:
– 给中小企业的“自动开发票+税务合规”工具(国内很多小老板根本不会用财务软件)
– 针对自由职业者的“合同模板+纠纷处理”服务(很多人接私活,但不会写合同)
– 线下店铺的“抖音团购自动核销”系统(很多老板连手机操作都搞不定)
关键点:别想着做“下一个钉钉”,而是做“某个细分场景的救星”。
(3)AI时代的“反AI生意”
大家都在用ChatGPT写文案、做PPT,但有一批人开始反感“AI味”太重的内容。于是,“真人手工感”服务反而有了溢价空间。
比如:
– 手写情书/贺卡定制(是的,真的有人愿意花200块买一封手写信)
– 真人配音(AI语音再像,某些场景下人们还是更喜欢真实人声)
– 小众领域的“真人专家咨询”(比如古董鉴定、心理咨询,AI暂时替代不了)
关键点:当世界越来越自动化,“人为稀缺”反而成了卖点。
3. 创业的核心:不是“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
我见过太多创业者失败,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而是因为他们太贪心。
– 想做社交?先问问自己能不能搞定第一批1000个真实用户。
– 想做工具?先确认目标用户是否真的愿意付费,而不是“觉得有用”。
– 想做内容?先测试一下自己能否持续输出3个月,而不是靠一时热情。
最好的创业项目,往往符合三个标准:
1. 市场规模不大不小(太小赚不到钱,太大巨头会入场)
2. 用户愿意付真金白银(而不是“理论上应该付费”)
3. 你自己能长期忍受(创业是长跑,不喜欢的事做不久)
4. 最后一句忠告:少看“成功案例”,多看“失败复盘”
互联网上充斥着“月入百万”的故事,但真正有用的,往往是那些“我们为什么死了”的复盘。
如果你真的想创业,不妨先问自己:
– 我能不能接受3个月零收入?
– 我是否愿意做那些“不酷但赚钱”的事?
– 如果失败了,我最大的损失是什么?
想清楚这些,再决定要不要跳进这场游戏。
创业不是追风口,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