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曼谷的一家共享办公空间里遇到了一个有趣的德国人。他正在运营一个”帮人遛狗时顺便拍vlog”的奇怪项目,用他的话说这叫”三倍变现”——遛狗费、广告分成、宠物用品联盟佣金。这个荒诞又精明的点子让我突然意识到:互联网创业的黄金时代或许从未结束,只是我们都被VC那套”规模神话”给洗脑了。
• • •
现在的创业导师总爱说”要解决痛点”,这话没错但太过正确。我见过太多创业者拿着放大镜在用户身上找根本不存在的”痛点”,就像我那个做智能砧板的朋友——花了两年时间开发能称重的砧板,最后发现家庭主妇们更在意的是”怎么快速擦干净蒜味”。
真正的机会往往藏在那些”小而脏”的缝隙里。去年有个95后找我咨询,他在TikTok上教中年男性系领带,顺带卖 vintage 领带,单月净利润能做到8万。这种项目放在路演现场会被投资人笑死,但人家活得很滋润。有时候我在想,我们是不是把互联网创业想得太”重”了?

• • •
流量焦虑是这个时代最大的骗局。我2017年做知识付费时,花30万买来的精准用户,转化率还不如现在我在豆瓣小组里用三篇长文引来的300个自然流量。有个做小众香薰的客户更绝,专门在B站找那些观看量不过千的ASMR UP主合作——”算法会把这些视频推给真正失眠的人,而失眠的人最舍得买助眠香薰”。
这让我想起搏击俱乐部里那句台词:”我们是被历史遗忘的一代,没有目的,没有地位。”今天的个人创业者或许就该这样:放弃成为独角兽的幻想,在算法的夹缝里建立自己的微型王国。
• • •
工具民主化带来的红利远未被吃透。现在用Canva做设计、用ChatGPT写文案、用Figma画原型,一个人能完成2015年需要5人团队的工作量。但多数人却把省下来的时间又投入到无意义的内卷中——把海报做得更精美、把文案改到第20版、把根本没人看的周报写得图文并茂。
我认识个在惠州海边生活的姑娘,她给跨境电商做选品调研,每天工作3小时,月入5万。秘诀是什么?她开发了一套”反向选品法”:专门盯着那些亚马逊上差评最多的产品,然后找中国厂家做改良版。”差评才是真实需求,五星好评都是刷的”,这话简直可以裱起来挂在每个创业者的墙上。
• • •
最后说个可能挨骂的观点:个人创业成功的关键,往往在于你敢不敢暂时当个”废物”。我见过最赚钱的旅游博主,前三年都在发些无人问津的穷游攻略;那个现在月销200万的袜子品牌,创始人最初半年就窝在城中村发搞笑袜子街拍。
这个时代最讽刺的地方在于:当所有人都在追求”高效成长”时,允许自己慢下来的那个人反而跑得最快。就像我曼谷遇到的那个德国佬说的:”我的商业计划就是用足够多的失败,把运气概率提高到100%。”
所以如果你现在正窝在出租屋里捣鼓某个可笑的小项目——恭喜,你可能正走在最正确的道路上。毕竟在互联网这片丛林里,有时候最不像猎人的那个,反而能带回最肥美的猎物。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