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浦东一家共享办公空间蹭咖啡时,无意间听见两个年轻人的争论。穿格子衬衫的那位坚持”没有VC会真心相信我们的区块链社交构想”,而他的同伴——正用马克笔在落地窗上写满算法公式——突然转头说:”你去过漕河泾吗?上海科投那栋灰色小楼里,有个穿老头衫的投资人,上周刚投了个比我们还疯的项目。”
这个场景莫名让我想起上海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科投”)。在遍地都是西装革履投资人的陆家嘴,这家有着26年历史的老牌机构,总带着某种不合时宜的”烟火气”。他们官网的案例展示页至今还保留着2003年投资的一家社区菜场O2O项目——要知道,这可是当年让同行笑掉大牙的”土味投资”。
一、 “非主流”的生存智慧
上科投最让我着迷的,是它总在扮演”叛逆者”的角色。当全行业追逐互联网风口时,他们悄悄把30%的资金撒向了精密仪器和工业软件;当别人用TS(投资条款清单)压价时,他们的尽调团队会蹲在实验室帮创始人调试光谱仪。

有次在张江某半导体初创公司,我见到他们一位投资经理正和CTO争论”该用哪种蚀刻工艺”。这种技术细节的较真程度,让人恍惚以为是两个工程师在吵架。后来那位CTO告诉我:”他们给的估值不是最高的,但唯一没在协议里塞对赌条款。”——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他们投资的硬科技企业IPO率能到17%,比行业均值高出近一倍。
二、 理想主义者的财务平衡术
但别误会,上科投不是慈善机构。他们2018年牵头组建的”长三角科创新基金”,用结构化设计让国有资本和海外LP(有限合伙人)坐在同张谈判桌上。我见过那份堪称艺术品的LP协议:既保证国资的优先退出权,又给市场化资本留足了超额收益空间。这种在钢丝上跳舞的本事,比那些只会喊”投早投小”口号的机构实在得多。
有个细节很有意思:他们内部有个”10%任性额度”,专门投那些商业计划书都写不利索,但技术路线图惊艳的项目。去年爆火的某脑机接口公司,最初就是靠创始人手绘的神经信号流程图拿到了这笔钱。这种保留”非理性选择权”的机制,在强调风险控制的国资体系里堪称异类。
三、 当”耐心资本”遇到上海节奏
不过最耐人寻味的矛盾在于:这家根正苗红的国有创投机构,却生长在中国商业节奏最快的城市。他们可以等一个生物医药项目熬过八年临床,却又要求被投企业每季度提交”技术迭代速度”指标。这种”长期主义+紧迫感”的奇特混合,某种程度上暗合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气质——既容得下武康路的百年老宅,也催生了外卖小哥计算最优路径的算法。
有次在杨浦滨江的创业者聚会上,我听到个段子:某AI公司CEO凌晨三点接到上科投的电话,以为是催季度报表,结果对方技术合伙人正在和他讨论如何修改论文里的数学模型。”那一刻我分不清他们到底是投资人还是联合创始人。”这种模糊的身份边界,或许正是中国科技投资领域最稀缺的特质。
尾声:灰色小楼里的未来
最近听说那栋漕河泾的灰色小楼正在改造,新装修方案特意保留了90年代的老式旋转楼梯。这很像上科投的做派——在追逐最前沿的量子计算时,依然记得二十年前那个菜场O2O项目教会他们的事:真正的技术创新,永远诞生在实验室和菜市场的交界处。
(写完这篇文章时,我发现自己咖啡杯下压着张纸条,是开头那个写算法的年轻人留的:”查了资料,你说的那个老头衫投资人,去年刚投了太空垃圾清理项目”——看,理想的烟火气从来不会熄灭。)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