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我盯着电脑屏幕上的交割单发呆——又是78块的服务费。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次了。我突然想起楼下卖煎饼的老王,他总说:”钱要花在刀刃上,可这刀刃到底在哪呢?”这句话像根刺,扎得我睡不着觉。
服务费,到底服务了什么?

我翻出过去半年的交易记录,那些服务费明细像一串串密码。国融证券的客服说这是”专业投顾服务费”,可我仔细回想,除了每月一封格式化的市场分析邮件,似乎没感受到什么”专业服务”。这让我想起去年在杭州遇到的一个私募经理,他直言不讳:”现在券商的服务费,八成都是在为他们的写字楼租金买单。”
退费这条路,比想象中曲折
上个月我尝试申请退费。国融证券的流程设计得很”贴心”——你需要先找到三个月前的某封邮件,里面藏着个不起眼的链接;然后填写一份堪比银行贷款申请的表格;最后还要接听三个不同部门的确认电话。我的朋友老李更惨,他形容这个过程就像”在迷宫里找一只根本不存在的出口”。
一个惊人的发现
在整理材料时,我无意中发现一个细节:那些服务费扣除的时间点总是很”巧妙”。往往在大盘震荡前夕,或是重大政策发布后的空档期。这是巧合还是某种策略?我不禁想起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券商内部人士说过:”服务费最大的服务,就是教会客户什么叫’沉没成本’。”
我们到底在为什么买单?
或许,这些服务费真正购买的,是我们对”专业服务”的想象。就像买保健品的人买的不是药片,而是对健康的期待。国融证券深谙此道——他们卖的从来不是具体的服务,而是一种”被服务”的感觉。这让我想起小区里那些花大价钱买”炒股神器”的大爷大妈,本质上,我们都在为同一个幻觉付费。
退费之外的思考
与其纠结如何退回那几百块服务费,不如思考一个更本质的问题:在信息如此透明的今天,我们真的需要为”通道”支付这么多溢价吗?最近看到某新兴互联网券商打出”零服务费”的旗号时,我突然意识到,或许我们愤怒的不是那几十块钱,而是被时代甩在身后的焦虑。
(后记:就在截稿前,我收到国融证券的短信,说我的退费申请已进入”最终审核阶段”。不知道这是故事的结束,还是另一个循环的开始。)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