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凌晨三点,我被一通电话惊醒。老同学阿强压着嗓子说:”汇正财经的周老师下周要推XX股份,内部渠道!”他的声音里带着那种我熟悉的、赌徒发现新牌路时的颤抖。这已经是今年第三次了。
一、 我们买的不是股票,是焦虑

说实话,我对那些穿着考究的”首席分析师”们总有种矛盾感。他们用K线图编织出的财富故事,本质上和菜市场大妈们传的”祖传秘方”没什么不同——只不过一个用专业术语包装,一个用民间智慧背书。
汇正财经的荐股邮件总是准时在周日晚上八点到达,这个时间点很妙。经过两天休息的股民正陷入”周一恐惧症”,此时一封标题带着”紧急布局”的邮件,就像给饿汉递上的菜单。我发现他们特别爱用三种话术:
1. “我们早在XX元就重点推荐”(但从不提更多没涨的)
2. “符合国家战略方向”(每个板块都能套)
3. “主力资金正在进场”(你永远查证不了的玄学)
二、 那个不敢问的问题
去年我做过一个实验:把汇正推荐的20只股票和随机选择的20只对比。半年后,两组收益率差异不超过3%——这个结果让我笑出了眼泪。最讽刺的是,他们某次推荐的”区块链概念股”,后来被扒出主业其实是养猪场消毒剂。
但人们依然前赴后继。有次在营业部,我听见两个散户的对话:
“这次肯定是真的!”
“为什么?”
“他们直播间背景板换了更贵的LED屏…”
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我们需要的不是真相,而是一个能让自己安心下注的理由。就像中世纪的水手相信海怪地图,现代股民需要”专业机构认证”这个护身符。
三、 荐股机构的”合法骗局”
某位不愿具名的券商朋友曾告诉我个潜规则:”真正有价值的分析报告服务费要六位数起,市面上99%的荐股服务本质是心理按摩。”他们深谙人性弱点:
– 对免费建议的轻视(所以必须收费998)
– 损失厌恶(强调”错过”而非”风险”)
– 权威崇拜(分析师头衔越长越好)
我整理过他们的话术逃生门:
– “逢低吸纳”(跌了是你买得不够低)
– “短期波动”(亏了是你拿不住)
– “获利了结”(赚少了是你太早跑)
四、 一个散户的自我修养
经过五年学费,我总结出三条血泪经验:
1. 当某个股票代码开始在地铁里被讨论时,它通常已经完成了80%的涨幅
2. 真正的”内幕消息”不会出现在1999元的课程里
3. 所有荐股服务的终极价值,是让你认识到自己多么容易轻信
现在再接到阿强的电话,我会建议他做个思维实验:如果真有稳赚的股票,为什么分析师还要靠卖课赚钱?这个简单的反问,比任何技术分析都有用。
(写完这篇文章时,电脑弹出汇正财经的最新邮件:”数字货币重大机遇!”——巧了,上次他们推荐数字货币时,比特币价格是现在的三倍。)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