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老张突然给我发来微信:”兄弟,借我两万周转下,九方智投的老师说下周有波大行情…” 屏幕的冷光里,我仿佛看见无数个老张正挤在证券营业部门口,用布满血丝的眼睛盯着K线图,手里攥着29800元的缴费凭证——这张通往财富自由的单程票。
一、知识付费时代的炼金术
九方智投的课程顾问总会用同一种语调说话:”您看,29800元不过是未来收益的零头。”这话术让我想起2015年那家承诺”包教包会”的德州扑克培训班。当时学费也是小三万,结业时全班32人,最终只有开培训班的老板买了宝马——用我们的学费。

金融教育本质上是在兜售”确定性幻觉”。某私募基金经理曾私下调侃:”要是真有稳赚的策略,我们早把房子抵押了加杠杆,哪还轮得到收这几万块学费?”但吊诡的是,越昂贵的课程反而越让人深信不疑,这是典型的”价格锚定效应”——既然敢收29800元,总该有点真东西吧?
二、K线图上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我跟踪过三个购买九方服务的投资者。王阿姨的说法很有代表性:”老师确实准过几次”。她选择性忘记了更多错误的预测,这就像记住彩票中奖的日子却自动过滤掉所有未中奖的票根。投顾机构深谙”幸存者偏差”的妙用——给10万人发不同方向的预测,总有一部分人会连续收到”正确”建议。
更精妙的设计在于服务费的分期支付。首付9800元获得”初级策略”,要想解锁”核心战法”还得再补2万。这种”沉没成本”陷阱让人像赌徒一样不断加注,最后变成自我说服:”已经花了这么多,现在放弃太亏了”。
三、证券投顾行业的”皇帝新衣”
某次行业论坛上,我亲耳听到两家机构交流”用户生命周期管理”经验。他们用”客户净值”代替”投资者”,用”转化漏斗”分析开户流程,就像讨论一群待宰的羔羊。最讽刺的是,这些穿着定制西装的精英们,自己的私募产品年化收益还跑不赢沪深300指数。
但话说回来,29800元真的贵吗?比起股市里动辄几万的亏损,这笔钱至少买到了情绪价值——那些深夜的持仓指导,那些斩钉截铁的”压力位””支撑位”分析,确实缓解了散户们最大的痛点:孤独。从这个角度看,这分明是笔心理治疗费。
四、韭菜的自我修养
去年有家机构推出”防割韭菜”培训,学费39800元。报名者挤破门槛的场景,构成了当代金融最荒诞的隐喻:人们宁愿花高价学习如何不亏钱,却不肯承认最简单的真理——如果真有稳赚的方法,凭什么轮到你?
下次再看到”29800元擒牛战法”的广告时,不妨做个思想实验:把这笔钱等分成12个月定投指数基金,五年后打开账户,可能会获得比任何投顾服务都踏实的回报。当然,这个建议太无聊了,远不如”明日涨停金股”来得刺激。
(后记:老张最终没借到钱,但他在某直播间抢到”限时特惠”的9980元课程。上周见面时,他手机屏保已换成”远离股市,珍惜生命”。这可能是29800元课程里,唯一真实的建议。)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0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