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西湖边喝咖啡时,邻座两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正眉飞色舞地谈论着”智能对冲策略”和”阿尔法收益”。他们手腕上明晃晃的百达翡丽和桌上保时捷车钥匙的反光,让我这个做了十年金融风控的老兵突然想起2015年股灾前,在陆家嘴听到的类似对话。
一、骗局的”科技感”包装

高能智投的办公地点选在钱江新城顶级写字楼,这很”杭州”——毕竟在这座互联网之都,连卖煎饼的都要讲”O2O闭环”。他们的宣传册上印着”量子计算+AI选股”的字样,这让我想起去年在某区块链大会上,有个项目方声称要用”元宇宙引力波”重构金融体系。
有趣的是,这些骗局总爱用些普通人似懂非懂的技术名词。就像我姑妈说的:”听不懂就对了,要是能听懂还怎么唬人?”他们的APP界面设计得比券商软件还专业,K线图上跳动着五颜六色的指标线——虽然事后发现,那些所谓”独家算法”不过是把MACD指标换了个颜色。
二、精准的”焦虑营销”陷阱
他们最狡猾的地方,是抓住了中产阶层三个致命软肋:
1. 对通货膨胀的恐惧(”你的钱正在被央行偷偷收割”)
2. 对阶层滑落的焦虑(”隔壁老王都实现财富自由了”)
3. 对专业知识的自卑(”你不懂没关系,我们的AI懂”)
我在他们某个线下沙龙偷录的视频里,看到讲师用精心设计的话术摧毁听众的心理防线:”您知道吗?您现在银行账户里的100万,20年后购买力只相当于今天的23万…”台下五十多岁的张阿姨攥紧了手提包,这个细节让我想起母亲第一次被P2P推销时的表情。
三、监管与人性的赛跑
杭州监管部门的反应速度其实比想象中快,去年就约谈过类似机构。但就像我那个在网警支队工作的同学说的:”我们封一个APP的时间,够他们开发三个新马甲。”这些公司往往注册多个空壳,就像打地鼠游戏,这个月叫”高能智投”,下个月可能就叫”超维量化”。
更讽刺的是,在案件曝光后,某受害者群里居然有人提议众筹请律师——这个细节暴露了更深层的问题:在投机心理驱使下,有些人不是被骗,而是主动配合演出。就像2017年某资金盘崩盘时,居然有投资者自发组织”维稳小组”。
四、金融祛魅的艰难之路
我认识的一位大学教授,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经济学专业学生和广场舞大妈分别评估这些”高科技理财”项目,结果大妈的识别准确率高出23%。这或许说明,有时候专业教育反而会让人过度信任”技术权威”。
在余杭区某派出所的报案记录里,有个细节耐人寻味:超过60%的受害者在转账时,都刻意避开了银行工作人员的提醒。他们不是不知道风险,而是像沉迷赌场的赌徒,更愿意相信自己是”天选之子”。
五、尾声:在钱塘江边思考
昨晚在钱塘江边散步时,看到一群年轻人正在用AR设备玩虚拟炒币游戏。江对岸的奥体中心霓虹闪烁,倒映在水里的光影被潮水打得支离破碎。这个魔幻的场景,或许就是当代金融骗局最好的隐喻:光鲜亮丽的表象下,是随时可能破碎的泡沫。
(写完这篇文章后,我查了查那家咖啡店的监控——果然,那两个”金融精英”最后是坐地铁走的。保时捷钥匙,拼多多9块9包邮的仿货罢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