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陆家嘴咖啡厅,我无意间听到邻桌两位西装革履的投顾正眉飞色舞地推销”五万门槛融资融券套餐”。那位梳着油头的经理用近乎传销的话术说:”现在开户就送Level-2行情,杠杆倍数最高1.8倍,相当于用5万本金玩9万的局…” 我突然想起三年前在股灾中爆仓的老陈——他当年也是从5万融资账户开始,最后赔掉了准备给儿子买婚房的首付。
这个看似普惠的金融门槛,本质上是个精心设计的认知陷阱。券商们把融资融券包装成”平民对冲工具”,却绝口不提深交所去年披露的数据:散户融资盘平均持仓周期仅17天,是机构的1/5,佣金收入却是机构的3倍。更讽刺的是,某头部券商APP把融资买入按钮设计得比普通买入大1.5倍,颜色还是刺激消费的猩红色——这哪里是金融创新,根本就是行为金融学的恶意应用。
我认识的大部分散户都陷入某种”杠杆虚荣症”:当说出”我融资买了茅台”时获得的阶级认同感,远比”我定投了指数基金”来得强烈。有个做自媒体的小年轻跟我算过账,他融资追涨半导体三天赚的钱,比写半个月商单还多。这种快钱幻觉就像金融鸦片,让人忘记2022年那些因为担保比例跌破130%被强平的血泪案例。
真正令人担忧的是风险教育的全面失守。现在开户流程里最显眼的是”立即享受杠杆交易”,而风险揭示书的同意按钮默认勾选,需要主动点击三次折叠菜单才能看到详细条款。某券商甚至把预警线设置偷偷从150%下调到140%——这就像把高空作业的安全绳换成橡皮筋,还美其名曰”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或许我们应该像对待烟盒警告那样规范融资提示:在交易界面强制显示”杠杆交易可能导致本金全部损失”的浮动标语,把历史爆仓案例做成短视频作为必看材料。但现实是,某些券商客户经理的KPI与融资规模直接挂钩,他们更愿意告诉你某大佬用杠杆实现财富自由的故事,却不会说那个大佬的岳父是某上市公司董事。
说到底,5万开户本质是场针对焦虑中产的围猎。当房价冻结、理财破净、存款利率跑不赢通胀时,杠杆交易就成了最诱人的赌桌。但我始终记得某私募大佬醉后说的实话:”这个市场里,韭菜永远觉得自己的判断比风控模型聪明,而狼群永远需要新鲜韭菜来维持生态。”
(突然弹窗提示:本文写作时某券商正在推送”七夕限定融资利率7.7折”活动,果然连风险管理都要搞节日营销)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