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咖啡馆里目睹了一场有趣的对话。两个年轻人正激情澎湃地讨论着他们的”颠覆性创意”,邻座的投资人却突然插话:”你们这个项目,充其量就是个’啜妮’。”看着年轻人瞬间涨红的脸,我突然意识到,在这个遍地都是创业神话的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学会”啜妮”的智慧。
“啜妮”这个词很有意思。它既不是完全放弃,也不是盲目坚持,而是一种带着清醒认知的妥协艺术。就像老北京人喝茶,第一泡总要啜掉表面的浮沫——创业何尝不是如此?我认识的一个连续创业者老张,他的第三个项目做智能硬件时,硬是把原计划1999元的定价降到了999元。团队都说他疯了,可他说:”先啜掉利润的浮沫,活下来才能谈理想。”
现在的创业圈有个怪现象:要么把”坚持初心”当成宗教来信奉,要么把”快速迭代”当作万能解药。但真正经历过创业生死局的人都知道,最难的从来不是做选择,而是在每个十字路口都保持”啜妮”的平衡感。有个做教育SaaS的朋友,在资本寒冬时果断砍掉了80%的功能模块,只保留最核心的在线批改系统。当时同行都笑他”背叛理想”,结果两年后,那些死守”完整产品线”的竞品倒下一大片,他的精简版反而成了细分领域龙头。
投资人圈里流传着个黑色幽默:看一个创业者靠不靠谱,就看他会不会在适当的时候”认怂”。这话虽然刻薄,却道破天机。我见过太多创业者把固执当坚持,把调整当背叛。去年有家明星创业公司,明明用户数据已经亮红灯,CEO还坚持”要用情怀打动市场”,最后200人的团队说散就散。反观那些活下来的项目,往往都带着点”啜妮”的智慧——该弯腰时弯腰,该收缩时收缩,但脊梁骨始终没断。
说到底,创业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就像喝功夫茶,看似是在啜饮,实则在品味;看似在妥协,实则在蓄力。那些能在创业浪潮里活下来的人,往往既不是最理想主义的,也不是最功利的,而是最懂得”啜妮”之道的——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啜掉泡沫,什么时候该品咂真味。下次再听到有人说你的项目是个”啜妮”,不妨笑着回敬:”总比变成’殉道者’强,您说是不是?”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