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融资场域里的炼金术与幻灭术
上周在陆家嘴的咖啡厅里,我撞见一位连续创业者正对着两位投资人比划着手势。他面前那杯冷萃咖啡已经见了底,但融资演示文档还停留在第三页——这家伙居然花了四十分钟在解释为什么他的去中心化瑜伽平台能颠覆东南亚的灵修产业。我缩在角落的皮质沙发里,突然意识到投融资这场游戏早就变成了当代炼金术,每个人都在试图把概念吹成黄金,却忘了炼金术士最后都饿死了。
三年前我自己也干过类似的蠢事。当时为了个智能花盆项目见了十七家机构,后来才悟出来投资人真正买的不是解决方案,而是焦虑的转嫁。最讽刺的是,最后给我们投钱的王总私下说:“我压根不信你们能教会仙人掌发微信,但你们团队PPT里那句‘让植物参与人类社交货币体系’确实戳中我了。”你看,这行当里最硬的通货从来不是商业模式,而是制造FOMO(错失恐惧症)的艺术。
现在市面上流行的估值模型简直比星座运势还不靠谱。去年某家估值百亿的元宇宙地产公司,核心资产居然是几张像素风的虚拟土地截图——这让我想起古玩市场里给明代痰盂编造传奇故事的摊贩。但偏偏有基金抢着领投,你说他们是真信了那个“数字位面将重构时空价值”的鬼话?不如说大家都在玩击鼓传花的游戏,只不过把郁金香换成了NFT而已。
令我后背发凉的是资本对“故事熵增”的饥渴。正常企业演进是改进产品→获取用户→验证市场,现在被资本逼成了编造神话→拉高估值→找人接盘。我认识个做预制菜的小伙子,拿了融资后被迫把故事升级成“用膳食算法解构后现代饮食孤独”,结果真给他蒙到B轮。但上个月经过他们办公室,看见员工都在用自家产品拌 antidepressant——看来用黑松露惠灵顿牛排解决当代人的精神危机,到底还是太跃进了一点。

其实最惨烈的还不是泡沫破灭,而是资本抽离后的戒断反应。见过太多项目死在B轮后的扩张里,就像被强行注满氢气的气球,炸得连碎片都找不到。深圳那家无人便利店当初融了五亿,创始人去年转型做区块链讲师时跟我说:“当时要是只拿五千万,现在说不定还能活着给小区卖酱油。”资本过量比资本寒冬更具毁灭性,这个反直觉的道理很多创业者要到破产清算时才想明白。
有时候觉得投融资圈应该引入婚姻登记处的冷静期制度。让投资人在打款前必须听完项目方连续朗诵三遍“我们可能明天就倒闭”,而创业者得背诵“估值不等于价值”一百遍。毕竟这行业最缺的不是钱,而是对商业基本规律的敬畏——就像没人会在台风天教金鱼骑自行车,但放到创投圈,这种荒诞剧天天都在上演。
现在每次看到路演现场那些发光的眼睛,我总会想起亚马逊部落里戴着羽毛头冠祈雨的巫师。仪式感到位了,道具精致了,台词背熟了,但到底能不能求来雨?谁知道呢。反正观众席里的资本祭司们,早就备好了下一个祭坛的柴火。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9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