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他又在抱怨基金亏了二十个点。这位老兄每年都在追逐”收益率最高”的投资标的,从P2P到虚拟货币,从白马股到可转债,哪个热门追哪个,十年下来反而亏了辆宝马。我抿了口酒,没忍心告诉他——真正的高收益,从来不在K线图里。
你发现没有,我们总在寻找某种”圣杯”式的投资标的,指望找到一个能持续跑赢市场的完美答案。但恕我直言,这种思维本身就是最大的认知陷阱。就像我十年前认识的一位私募大佬说的:”市场里最昂贵的错觉,就是相信存在永远高收益的资产类别。”
记得2017年比特币疯涨时,我大学室友毅然辞去投行工作全职炒币。当时他算过一笔账:只要保持年化200%收益率,三年后就能实现财富自由。结果呢?去年在陆家嘴咖啡厅再见他时,这个曾经穿着定制西装的男人,正在焦虑地计算外卖骑手每单的边际收益——他那套量化策略在熊市里输光了所有本金。
这让我意识到一个残酷的真相:所谓高收益,本质是认知的变现。我认识的一位民间收藏家,专收民国老课本,十年前每本收购价不到百元,现在某些稀缺版本溢价超千倍。但人家投入的真只是钱吗?那是二十年啃文献、跑村落、辨纸张积累的认知壁垒。这种收益,哪个量化模型算得出来?
某种程度上,最被低估的投资反而是”反人性”的自我修炼。我观察过身边真正实现财富进阶的人,没有一个是靠追逐热点成功的。相反,他们都在做两件事:一是构建非对称风险结构(用可控损失博无限收益),二是把80%精力花在等待上——就像我认识的那个澳洲红酒进口商,在关税政策变动前囤了整仓库的奔富,看似冒险,实则是吃透了贸易规则演变逻辑。
最近和做家族办公室的朋友聊天,他提到个有趣现象:超高净值客户最关心的早已不是收益率,而是”如何让财富穿越周期”。其中一个客户甚至把30%资产配置到南极科考项目——这玩意儿既没流动性也没保证收益,但人家看中的是未来五十年气候变迁下的稀缺性溢价。
或许我们该换个问法:不是”哪种收益最高”,而是”你配得上哪种收益”。就像打德州扑克,菜鸟总在纠结该押哪手牌,高手思考的却是如何重构游戏规则。毕竟在这个央行都在买黄金的时代,真正的超额收益永远来自发现那些尚未被定价的认知洼地。
所以下次有人神神秘秘向你推荐”年化30%保本理财”时,不妨笑着回一句:比起收益率,我更想知道这个策略的熵增曲线——毕竟能算清楚的收益,早就被算法榨干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