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户这件小事,与钱无关
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神秘兮兮地掏出手机给我看持仓收益——好家伙,三个月收益率27%。我盯着那个数字看了半晌,突然问他:”你还记得咱们第一次去证券营业厅开户那年吗?”
2007年的夏天,营业厅里挤满了揣着身份证和银行卡的人,空气里飘着汗味和发财梦的焦灼气息。穿着不合身西装的小伙子给我递宣传单,上面印着”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标语。现在想起来,那场景活像春运火车站,只不过大家抢的不是回家的票,而是一张通往财富自由的号码牌。
十五年过去,开户这件事变得像点外卖一样简单。动动手指上传身份证,AI客服比亲妈还贴心,连风险测评都透着算法精心计算过的温柔。但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那种把积蓄郑重地交给某个机构的仪式感,那种在密密麻麻的表格上签下名字时的战栗,甚至那种在交易大厅盯着红绿屏幕时,手心微微出汗的实感。
有个反直觉的发现: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我们越容易草率对待。现在的人可以边刷短视频边完成开户,却可能在五分钟后就忘记自己设置的交易密码。我认识个九零后姑娘,去年在直播间接了句”开户送茅台”的广告,现在她的股票账户里还躺着三百股不知名的ST股,像衣柜里那件再没穿过的促销T恤。

真正决定投资成败的,从来不是哪家券商的手续费更低,或者APP的界面更花哨。就像婚姻的关键不在于民政局用的是铜版纸还是普通纸,而在于那两个签字的人是否真正理解”共担风险”这四个字的分量。有次看我侄子开户,他像玩游戏通关一样跳过所有风险提示页面,我突然特别想问他:你知道”止损”和”止盈”的按钮,按下去的时候有什么区别吗?
最近券商们又开始搞新花样,VR开户、元宇宙路演、用区块链发研报。但说实在的,比起这些炫技,我更怀念当年那个总在营业部门口晃悠的老股民。他总穿着洗得发白的夹克,会拉着新手讲:”别看现在方便了,当年我们要算手续费得扒拉算盘珠子——但该交的学费,一分都少不了。”
或许开户真正的仪式感,不在于填多少表格、签多少协议,而在于某个深夜,你突然意识到那些跳动的数字不只是代码,而是你未来十年的人生可能性。这个时候,无论用的是最新款的折叠屏手机,还是老营业厅里落灰的触摸屏,真正重要的时刻才刚刚开始。
(写完这段突然想起,老王那27%的收益,其实还没算上他前两年亏的四十多万——但这大概就是投资的魅力所在,我们总是更愿意记住最近一次胜利的滋味)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9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