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西二旗地铁站听见两个穿冲锋衣的年轻人讨论基金,其中一个咬牙切齿地说:”等回本了老子立刻全部赎回,这辈子再也不碰这玩意儿。”当时零下五度的寒风吹得人脸疼,但比不过这句话里的绝望温度。这种赌咒发誓般的宣言,我听过不下二十次——在电梯里、咖啡馆角落、甚至相亲饭局上。有趣的是,说这些话的人后来大多会再次入场,像被磁铁吸回赌桌的赌徒。
基金当然会涨回来,就像黄河总会流向大海。但问题在于,你的耐心是不是比黄河改道的周期还要漫长?我见过最荒谬的案例是某互联网大厂程序员,在2021年高位买入某明星基金,每天开盘前都要烧三炷香拜关公。结果关公可能忙着看K线图看花了眼,那基金两年跌去百分之四十。这位仁兄后来把炒股软件卸载了十八次,又重装了十九次——最后一次是因为手机被偷了,反而被动实现了戒断反应。
专业理财师总爱搬出”微笑曲线”理论,说得好像市场是个永远对你咧着嘴笑的圣诞老人。但现实中更多是”哭脸曲线”,刚止损就反弹,甫加仓又暴跌。我认识的一位私募基金经理私下吐槽:”所谓长期持有,就是让客户忘记账户密码的时间跨度。”这话虽然刻薄,却戳破了一层窗户纸——基金的涨跌回归从来不是数学问题,而是人性试炼。
最近AI量化基金盛行,号称能克服人性弱点。但上个月某百亿量化产品单日暴跌9%,机器比人疯起来更可怕。这让我想起老家捕黄鳝的土法子:晚上点盏煤油灯,黄鳝看见光就游过来,轻易能被竹篓扣住。现在的基民何尝不是趋光的生物,看见历史业绩曲线就扑上去,完全忽略了下方的陷阱机关。
真正值得玩味的是,为什么我们总执着于”回本”这个执念?行为经济学里有个”处置效应”:人类对损失的痛苦感受,远超等额盈利带来的快乐。所以哪怕基金三年后真涨回原价,这期间错失的机会成本、消耗的情绪价值、辗转难眠的夜晚,早就让这场”回本”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亏损。
或许该换个问法:不是基金能不能涨回来,而是你的生活要不要被涨跌绑架?我那位烧香拜关公的朋友最后做了个行为艺术:把基金账户密码纹在背上,表示”这辈子不打算赎回”。这种荒诞的解脱方式,反倒比天天盯盘的人更早实现了心灵回本。

当地铁再次驶过西二旗时,我突然觉得基金像极了北京春天的柳絮——明明每年都如期而至,却总让人猝不及防地迷了眼睛。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8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