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收益的幻象撞上现实的墙
几年前,我在一个酒局上认识了老陈。几杯茅台下肚,他开始眉飞色舞地讲述自己通过私募基金实现财富翻倍的神话。”年化20%?那只是起步价!”他拍着我的肩膀,眼神里闪烁着某种近乎宗教狂热的光芒。当时我差点就心动了——直到三个月后,听说他重仓的那只新能源主题基金净值腰斩,经理人带着小姨子跑去了新西兰。
这件事让我对私募基金产生了一种近乎生理性的警惕。我们总是被高收益的光环迷惑,却选择性忽略了光环背后那道深不见底的阴影。
说实话,私募基金这个行当最讽刺的地方在于:它把准入门槛设为100万,看似在保护穷人,实则是在给富人挖坑。我认识不少净资产刚过门槛的中产,把房子抵押了去凑这个数,就为了获得那种”跻身富人俱乐部”的虚幻优越感。结果呢?去年某知名百亿私募清盘时,哭得最惨的恰恰是这些押上全部身家的”新晋富豪”。
更让人细思极恐的是信息披露问题。公募基金每天公布净值,就像透明鱼缸里的金鱼;而私募呢?简直就是深海里的巨型章鱼——你可能直到被触手缠住窒息的那一刻,都看不清它到底长什么样。我有个做审计的朋友说过,有些私募产品的底层资产复杂到连他们的基金经理自己都搞不明白,简直就是用金融工程堆砌起来的当代巴别塔。
最近元宇宙概念火爆,又有一批私募打着”前沿投资”的旗号募集资金。但你要是仔细研究条款,会发现他们甚至不需要明确说明具体投资哪些NFT或者虚拟地块——这种模糊性简直就像给你一把没有瞄准镜的枪,然后告诉你去非洲草原猎象。
当然最魔幻的还是那些明星基金经理的造神运动。某个以价值投资自诩的大佬,其实主要收益来自打新和波段操作;另一个号称”中国巴菲特”的,其最大重仓股连续五年跑输沪深300。但投资者还是趋之若鹜,毕竟在这个缺乏信仰的时代,人们总需要找个能跪拜的金钱图腾。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难道私募就一无是处?倒也不是。对于真正的高净值人群,它确实是资产配置的重要工具。但问题在于,大多数投资者根本搞不清自己买的是什么。就像去米其林餐厅的食客,明明点的是分子料理,却以为在吃东北乱炖。
最近监管层要求私募投资者风险测评加强穿透核查,这步子迈得对,但还远远不够。要我说,每个想买私募的人都该先被强制观看三小时爆仓案例集锦,再通过金融衍生品知识测试——毕竟保护投资者最好的方式,不是牵着他们的手过马路,而是教会他们看红绿灯。
现在每次看到朋友圈里晒私募认购合同的,我都想起老陈当年在酒桌上泛着油光的脸。金融市场上最贵的从来不是管理费,而是我们对自身认知的过度自信。也许真正的风险测评应该只有一个问题:你相不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稳赚不赔的投资?
选是的那个选项后面,应该直接弹出个对话框:”恭喜您已成功识别自身风险偏好,建议购买国债逆回购”。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