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定投:一场精心编排的财务幻觉
我认识一位基金经理,去年在陆家嘴某间能望见黄浦江的办公室里,他捏着半凉的拿铁对我说:”定投的本质,是给中产阶层设计的情绪缓释胶囊。”当时窗外正飘着梅雨季节特有的灰雾,他的金丝眼镜片上反射着彭博终端机的蓝光。
这让我想起三年前在社区理财讲座见过的王阿姨。她每月雷打不动扣款两千元买某明星基金,手机装了四个财经APP,却始终搞不清什么是”年化波动率”。直到那个闷热的周二下午,她发现五年累计收益竟跑不赢隔壁炒国债逆回购的老头——那一刻她撕碎对账单的动作,像极了被虚假情话欺骗的恋人。
现代人太渴望确定性了。我们生活在算法编织的茧房里,连外卖送达时间都要精确到分钟,却妄想用定期定额这种机械动作来驯服资本市场的野性。某个失眠的深夜我翻看交易记录,突然意识到自己坚持三年的定投组合,收益竟不如某次心血来潮买的稀土ETF——这简直是对理性主义最辛辣的讽刺。
金融机构永远不会告诉你,定投策略的隐秘前提是持续通胀的永动机模式。当日本失去的三十年在我们这里重演,当人口金字塔开始倒转,那些绘着漂亮微笑曲线的宣传折页,瞬间就会露出骷髅般的真相。我认识的精算师私下说,现在新发基金八成以上活不过牛熊周期,定投不过是用时间换空间的庞氏缓刑。
最近有个反直觉现象:00后开始把定投当元宇宙打卡。他们边看主播分析K线边签电子合约,每月定投金额刚好等于奶茶年度预算。这种赛博朋克式的理财仪式感,某种程度上解构了传统金融的庄严性——当定投变成某种消费主义变体,收益率反而成了最无趣的附属品。
真正令我警觉的是数据霸权。某天系统突然推荐我增额定投,理由是我上周刚搜索过”学区房政策”。这些算法比我自己更早察觉工资涨幅,比伴侣更敏锐捕捉到升职焦虑。我们以为在主动管理财富,实则在给AI喂养行为样本。就像那位基金经理醉后说的:”你们定投的是钱,我们定投的是人性。”

或许该回归最古老的智慧。我祖父至今用铁皮盒存粮票,他始终不信”时间换空间”的金融咒语。看着定投APP里跳动的数字,忽然觉得那些曲线与农耕时代观星象祈雨的巫术,有着某种同构的荒诞——我们都跪倒在不确定性的祭坛前,只不过现代人手里举着的是智能手机。
当定投从理财策略异化为心灵慰藉,当资本回报率持续碾压劳动收益率,或许我们该诚实面对这件事:所谓定期投资,不过是镀金时代里一枚精致的心理麻醉剂。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8870/